在没有参禅的时候,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这是因为在一般凡夫所认识的心外世界里,山本来是山,水本来是水。但是参禅以后,因为他超越了这个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证悟以后,他把心内和心外的这两个世界调和起来,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灵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证悟。因为调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内和心外的两种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个时候所见到的山水,与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参禅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师那样大彻大悟。如果一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体会禅味,抓住禅机,我们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为例,我们大人喝茶觉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却觉得很涩很苦;以饮食为例,我们吃饭吃菜,对于苦辣,有人点滴不尝,有人则视为佐餐圣品。何以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各种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样的道理,一旦有了禅以后,我们生活的感受就会改变,生命的境界也会因而提高。现在,我要将六祖大师的禅宗教学特色介绍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中摄取一点禅的契机,以充实我们的生活。 (二)你从哪里里来 《六祖坛经》里记述一段故事,就是当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六祖大师就说: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里有南北呢?’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别器重,并且终至付传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例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神会回答说: ‘我不从哪里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例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例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 ‘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 ‘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大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 ‘你从哪里里来?’ 慧忠回答说: ‘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都问:“你从哪里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你,来考验你。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禅宗的机锋里常常有着一个接一个的问号。 三、禅宗的教学法 (一)反结教学法 现在我就向各位介绍几种禅宗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反结教学法”。反结教学法,很容易给人带来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禅师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边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责骂他:‘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这位吐痰的人,心平气和的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我现在还要再吐,请问哪里里没有佛?’ 这位吐痰者,他已经悟到“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这位禅师说:“请你告诉我,哪里里没有佛?” 这么一问,你能回答得出吗?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这样反诘一问,他的灵智、禅机,也就更加展开了。 六祖大师有一徒弟叫南岳怀让禅师,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叫马祖道一,道一禅师有一弟子叫百丈怀海。有一出家人问百丈禅师道: ‘请问,佛是谁?’ 百丈反问他: ‘嘿﹗你是谁?’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吗?你还要问人,何不直下承当呢? 一个问佛是谁?一个反问你是谁?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禅机,却是无穷无尽的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师祖道信禅师,曾问三祖僧璨禅师说: ‘什么叫做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 ‘谁缚你了?’ ‘没有人来缚我。’ ‘既然没有人来缚你,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的恍然大悟,并没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正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日常生活中,烦恼的来源,并非完全外来,多半起自自己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厂,好的工厂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厂制造的产品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烦恼。 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是要勤学多问。但是禅门的教学方法,常由应答而改为反问,或由问的人进一步反问自己。要问的是:“念佛是谁?”“什么是祖师的西来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么一问,并追究下去,把思想专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参禅主要靠自己。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将法传给他,送他过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