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建立正确的出家观念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宗教都是出世的 

我们知道,佛教属于舶来品,汉唐之间,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至韩、日等地区。因佛教的传入,而有“出家”的行为。对国人来说,“出家”同样也是舶来品,因佛教的传入而有。 

自古以来,宗教一直都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著,每个国家、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宗教。稍有知识层次的宗教,其神职人员似乎都是出家的——没有婚嫁、无儿女家庭,将本身完全贡献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从事宗教的修练或弘扬。 

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教的本质都是出世的——要出离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间,求生到较好的天国、或宗教中理想国度。例如:耶教、回教等一般宗教的求生天堂,佛教的求生他方净土或自心净土。 

出世不一定出家 

但是,虽然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出世的,则不一定是“出家”的。例如:天主教虽有“出家”的神职人员,但其宗教理念并不导向出家,就算后世上升到上帝的天国,信徒仍然是可以有家庭的;回教亦然,回教主张一夫多妻制,自然不可能有出家的理念。所以西方的宗教,虽有出世却并不出家。既有出世又有出家理念的,似乎只有传自印度的印度系宗教了。印度本有宗教,叫做“婆罗门教”,属于印度各民族中的最大民族——婆罗门族所信奉。婆罗门教的宗教理念,便是出世又出家。“出世”是因为印度的生存环境恶劣——炙热贫穷等,导致人们产生出离人间的念头;“出家”是婆罗门教认为,要出离世间,下辈子不再来出生为人,必须出家去修练,才有可能。 

所以,古代婆罗门族的男人,少年期间,就要出家去修学婆罗门教法。但由于婆罗门族是天生的宗教民族,男人具有弘传婆罗门教法的责任,也兼具传宗接代的大任。于是,自少年即出家的婆罗门男子,到了二、三十岁的壮年时期,每人都要还俗去结婚生子;同时,担任婆罗门教的神职人员,从事宗教工作。然后,到了晚年,儿女长大了,已无家庭之累,便再次出家去修练。此次出家,直到老死,都不再回家了。这是印度本有宗教——婆罗门教的出家制度。 

佛教的出家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历史最悠久,影响印度文化最大;后来产生的各种宗教,如佛教、锡克教,虽因不满意于婆罗门教的理念或修练,而自成一教,但无不多少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例如:同样都有出世的理念、同样都有出家的行为,只是用于达成出世的修法不同而已。 

以佛教来说,教主释迦牟尼可以说是印度宗教的改革者,但当婆罗门教徒批评他时,他则说:我是真婆罗门。可见佛陀虽然不认同当时的婆罗门教,但他还是肯定婆罗门教的追求出世、修清净行的。 

所以,佛教中的一些宗教名词,像轮回、业报、涅盘等,都延续自婆罗门教,只是内容有别于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佛教同样接受了下来,强调出家修行胜于在家修行。但同样的,佛教的出家,亦有别于婆罗门教的出家。 

佛教的出家是不分种族、不必再还俗的。 

前面谈到,古代婆罗门族由于是天生的宗教民族,所以凡是男人,少年时期就需出家修学,而印度的其他民族就不必出家,也不可能在婆罗门教中出家。 

但由于婆罗门民族是世袭的神职人员,男人于少年出家后,又必须于壮年时还俗结婚生子,以延续婆罗门的种族,然后老年再行出家修行。这在佛教是不同的。 

佛教否定了婆罗门教的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族制度,不认同种族的贵贱之说。所以,任何种族的人都可以出家,做到了宗教修行的平等;同时,出家是志愿的,不像婆罗门硬性规定种族的男人都需出家,自然也就没有出家必须再还俗结婚生子的事,因而提升了出家的实质。 

另外,与当时印度婆罗门教或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允许女人出家。这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无疑是破天荒的大事!虽然,佛教对女人的出家,有很严格的设限,如要求出家女人执行“八敬法”,同意男人出家后还俗,再出家可经七次,女人却在出家,经还俗后,就不可再出家了。出家,对女人依然不公平。 

但是,当今的女权主义者,应多体会佛陀当时的处境,在女人被认为低贱,没有任何宗教允许女人出家的古代社会中佛陀让女人出家,已经是非常伟大的事了。而且,因女人的被允许出家,也对佛教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佛法提前灭亡了五百年。当然,这都已成过眼云烟了。 

不同的出家观念 

同样在一个国度里,会因修行者的宗教体验不同,而个别成立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宗教作为;同样是一个宗教,也因为流传于不同的国家社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作法。 

以出家来说,泰国佛教徒的出家观念,和中国佛教徒的出家观念,就大为不同。佛教在泰国成为国教,古来泰国人民以能出家为荣,凡是男人,一生中都将出家一次,连国王亦不例外。当家中有人要出家时,家人无不欢喜非常,护送前往佛寺出家。出家后,少数长久出家,多数人于几月后便还俗。还俗后,则身份提升,被认为已长大,可以当兵服役,被认为已成人了。 

但在我国,情况可不一样了。“出家”受到社会人士的排斥,“还俗”则受到佛教人士的蔑视“出家”之士在我国似乎两面不是人! 

何以同样是佛教的出家?受到的对待会如此天壤之别呢?自然是因为国俗民情不同,文化观念差异,对“出家”认知不一所致了。 

儒家文化与佛教 

我国文化古来以儒家为正统,直到二十世纪,儒家正统才渐次消减,但许多儒家的观念仍然深深影响著国人。 

儒家文化讲究人伦礼义,注重的是人生现实面的问题。如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并提出“孝”为人的根本,人若对父母不孝,则无以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生死方面,认为生比死重要,子日:“未知生,焉知死。”宗教方面,过于玄虚,非人类知识所知,不可迷信,子日:“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孔子生前不语怪力乱神。 

环顾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当各国仍停留在宗教文化的时候,中国己经发展出以“人”为本的文化,不迷信神权,这是很难得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