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在中华(2)

C、总结。如来禅是禅宗的早期状态,是佛教禅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如来禅的“藉教悟宗”思想主张借助于经典教法来悟道,又不能迷信、执著于教法。而祖师禅是在如来禅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创意,进一步强调了“不立文

C、总结。如来禅是禅宗的早期状态,是佛教禅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如来禅的“藉教悟宗”思想主张借助于经典教法来悟道,又不能迷信、执著于教法。而祖师禅是在如来禅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创意,进一步强调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派思想。祖师禅认为真理是内心对世界和生活本身的直接把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相比如来禅,祖师禅更注重领宗得意,更注重于自我本性的内在超越。由如来禅而过渡到祖师禅,中国本土从此将禅渐渐融入了其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中去了,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禅宗的宗派

禅宗在中土由达摩祖师创立后,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师,当中一直都是单独付法的,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宗派。五祖以后,门下分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二派。之后北宗数传而绝,南宗独盛于天下,普传既广,改变了师弟单传的做法,往往一师传几个弟子,各为一家。于是愈衍愈繁,禅风遍于全国,各务其师之说,竞自为家,遂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应验了初祖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这五宗之分,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异,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异。今将五家分别介绍如下:

(1)沩仰宗

沩仰宗是南宗最先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为沩仰宗。沩仰宗的家风,审细密切,师资唱和,事理并行。禅风比较圆融而平和,强调体用并彰,不偏废,较少机锋。沩仰宗最早兴起,倡导一家之风,开五宗并行天下之先河。

(2)临济宗

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中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开创此宗的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为临济宗。

该宗接引学人有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等施设。临济宗的家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有时棒喝齐施。讲究全机大用,杀活自在。自古曾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称。意谓临济宗似指挥百万师旅之将军,如以铁锤击石,现火光闪闪之机用。虽有五家各立宗旨,但以临济一宗最为至当。所以,临济的禅法后世一直流传下来,法脉不绝。

(3)曹洞宗

由于此宗开创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后人为语音之便,不称洞曹而称曹洞宗。

曹洞宗的家风,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绵密。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谓曹洞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该宗以《五位君臣颂》作为勘验学人的理论依据。该宗的禅法后世也一直流传下来,只不过没有临济宗那么兴盛。

(4)云门宗

云门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云门宗旨有三句、一字关及三字旨。三句者,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一字关者,指云门常用一语一字接引学人。三字旨是顾、鉴、咦三字。师重视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石头希迁思想。

此宗家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其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示,或一字或多语,随机拈示明之。

(5)法眼宗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谥号大法眼禅师,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宗风简明处似云门,稳密处似曹洞宗。接化之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当机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该宗善于对症施药,扫除情解。

三、禅对于中国古代各家文化的影响

自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而在禅学在佛教中脱颖而出、到后来形成禅宗后,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而对儒家及道家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涵。

1、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禅宗在唐时达到全面的兴盛,一时间禅风大作,一时无俩。唐宋时期,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竞相探讨禅学,研究心性之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是一介大儒,但其出入禅门甚密,并曾为六祖写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的铭。大诗人白居易居士曾问道于鸟窠禅师,宰相裴休居士曾依黄檗大师学禅。而在唐朝期间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王维(号摩诘居士),由于对禅法领悟至深,使其山水画意境幽远,禅味甚浓。后人对他的画风赞誉备至,认为他是画界南宗之祖师,其地位亦如当初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慧能。苏轼曾与佛印了元禅师过从甚密,并受到了禅师不少的启发。他在后来参访东林禅师时有省,并留下一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黄庭坚曾参黄龙祖心禅师,并曾在禅师指点下悟入,成为其法嗣弟子之一。苏轼与黄庭坚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但他们游心禅观,具有较高的禅学修养,这从一方面影响到了他们的风格,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朝时,受禅宗的影响,儒家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理学”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灏、程颐、朱熹和陆象山。这些理学家主张,要使学问与道体合一,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提倡“主敬存诚”。理学较为注重师承。他们都以孔孟之学作为儒家“心学”而宣扬,实是受中国祖师禅重视师承、以心传心的思想的影响。而且,受禅门公案语录的影响,在理学界,也产生了“学案”与“语录”等文体,而根据彼此对“理学”的理解不同而分立门户。禅宗的坐禅观心学说也对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程灏曾云:“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心下无事,道理始出。”在这里,与禅宗在坐禅时要放开一切妄想执著才能体悟佛性的道理是融通的。元朝理学已成末落之势。迨至明朝,出现了一位重振理学的大儒王阳明。初习佛法天台止观,参过禅。其著名的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已接近禅法。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学的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上确实已与禅法相近,因为禅认为,心性是无是无非的,无善无恶的,关健在于意识的善恶,既然能够知道区分善恶,那么就应该做好工夫,就是去恶扬善。这一理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学影响很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