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在中华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全世界都在关心禅,因为它是东方文化的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如哥达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宝珠一样,禅是佛学王冠上的宝珠。而禅在传入中国后的大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智慧,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佛学思想。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

一、禅定之“禅”与禅宗之“禅”

“禅”这一名词,是梵语“禅那”的简称,又称静虑,本来是专指禅定的。佛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上面所说的“禅”是属于定学范畴的。自从达摩东来中土之后,“禅”这一词变成了佛教界最常用的词之一,而其真正的含义却已改变,而成为一种传佛心印的一种心法,祖师以此种心法为法门而创立了禅宗。这种“禅”也就成了禅宗立宗的宗旨。禅宗之“禅”,着重地体现于慧上,而禅定之禅字,则体现在定的一面。佛教是主张定慧双修的,所以“禅”也就体现了这一种精神。但纵观佛教史,能够对后世造成较大影响的仍是专于慧上见长的禅宗之禅。

二、禅在中国的发展史

1、达摩西来之前的“禅”

(1)汉末、三国时期的“禅”

在东汉桓帝时,安息国王正后的太子安世高来华,于建和二年(148)来到洛阳,译出《安般守意》等经,为习禅者所重。这一史实可看作是中国禅学的开端。在安世高来中国的同时,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来洛阳,他于灵帝光和、中平(178-188)年间,传译梵本,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首楞严经》的初译,更为禅教所依用。《楞严经》的教义,为后来禅宗门下所引用,对禅宗的影响很深。安世高、支谶以后的大译师支谦译出《禅秘要经》四卷,《修行方便经》二卷等。这些经论都重在说明禅观之法,特别是重视通过坐禅来实践,所以这个时期的禅可归入禅定之学。

(2)魏晋南北朝时的“禅”

A、鸠摩罗什大师及其门下对禅法的弘扬。姚秦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译经师鸠摩罗什。他在世时,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坐禅三昧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经律论集,现存五十二部、三百零二卷。特别是大师所译出的《维摩诘经》对于心性之学的阐述对中土“禅”由定向慧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经强调了“出世与入世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的思想,并指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禅不再拘泥于坐的形式而更突出心的证悟。这种禅学思想的余波甚至于影响到了后来的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就有这样的四句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与《维摩诘经》中的思想宛无二致。罗什大师的高足僧肇法师,著有《肇论》,结合了玄学思想,阐述了禅理,提倡“立处即真”、“体之即神”的无为无不为的任运思想,对后世南宗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来源。他的许多话语在禅门中广为传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世的石头希迁法师就是在研读《肇论》时而悟入禅机的。

B、志公(宝志)法师和傅大士的禅学思想。志公作有《大乘赞》十首,《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辞意内涵,与后时禅宗旨趣多所冥符,禅宗门下诸祖师多有引用者。倡“即心即佛”,曾说过“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牛觅牛”,认为禅应该不假名相施设和修持形式而直契心性。与志公法师同一时期的傅大士,相传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曾著有《心王铭》,强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心即是佛”的思想。曾作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禅学在这一时期,融入了老庄玄学义理,充分与中土的文化相适应,标志着禅由“定”而“慧”的转型,也预示着达摩禅东渐因缘的成熟。

(3)总结

这段时期,在前期是专注于禅定,少提及慧学,至鸠摩罗什师徒后,则注重慧学的应用,重视经籍,发扬义学。而在宝志、傅大士这一时期,则逐渐演变成了对于慧学的灵活应用,而且重视理论的自由发挥,与达摩的禅法已基本相应。这一时期可看作是禅由禅定之禅逐渐向禅宗之禅过渡的阶段。

2、达摩来华之后的“禅”

(1)禅宗在中国的建立

达摩来华,创立中国禅宗。梁武帝普通元年(520)至建业。一日,梁武帝诏尊者陪坐正殿。帝问曰:“朕即位以来,尝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能领悟。祖知机缘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实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486,《传法正宗记》作孝明正光元年,520)。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能测,谓之壁观婆罗门。之后,二祖慧可为求一悟断臂求法,并继承了达摩祖师的衣钵。禅的始传,自释尊与迦叶间授受以后,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形成了直指单传的禅宗,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而慧可则成为禅宗的二祖。

(2)如来禅与祖师禅

可分为两个时期,从达摩到五祖这一阶段,可称为如来禅,倡导的是“藉教悟宗”;六祖以后阶段,可称为祖师禅,强调的是“藉师自悟”。

A、如来禅。在达摩东来传法之后的一个时期里,直至五祖,祖师间传法都是以心传心的,并没有多少的机锋转语,所以是很平和的一种教授。达摩祖师力倡的“藉教悟宗”思想,成为中土如来禅的标帜。这种思想就是凭借佛之言教(或祖师论著)而证悟佛法最高真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思想的要点是仅是以言教作为一种方便,而著重在于领悟宗中的真义。“藉教”而不著“教”,以“悟”作为重点才能“得鱼而忘筌”,而达到悟境。初期,以四卷本《楞伽经》为印证并递相授受,后期还以《金刚经》相传。此外,各祖师尚有专门的著作流传下来。如达摩的《二入四行观》、三祖的《信心铭》及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读过《坛经》的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即是五祖为其讲《金刚经》时豁然大悟的。

B、祖师禅。在《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这样记载:“(五祖)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在这里,六祖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就是“藉师自度”。一方面,十分重视自悟,如“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另一方面:“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亦是强调师之重要。“藉师自悟”在强调自心自悟的同时,十分重视祖师的指点启发作用,将领悟祖师话语的真实之意作为禅法的中心。六祖以后,祖师禅发展成为一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法,禅宗由此而在东土大兴。祖师通过一系列的禅机运用,如禅语、棒喝、话头、公案等启发禅者,因材施教,这就是“藉师”;而禅者在师的教导启发下,在自身上下功夫去参透祖师的真实用意,而达到“自悟”。祖师禅特别强调了师资的重要。在唐朝这个禅宗全盛时期,黄檗大师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显示了“师”在祖师禅中的关键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