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你偷的到底是什么?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不懂了:
  依小乘、中观、唯识,“观”都是指观察思考空义;但,禅宗却是排斥思维的,这是为什么?
  依据一般的讲法,定只是强行压制烦恼,修观则能悟空性而得根本智慧。但是,大乘起信论却认为:止是止于空义而得根本智,观是观察因缘差别而得后得智(依慈航法师的起信论注解)。请问这些矛盾如何理解?

  二麻子:
  兄弟您不懂是书没看够,所闻不广造成的。

  “依小乘、中观、唯识,‘观’都是指观察思考空义;”
  ──是,但不全是。观察思考是观的一部分,叫毗婆舍那。还有三摩钵提呢。你好像不知道。找经论看看,就知道了。

  “但,禅宗却是排斥思维的,这是为什么?”
  ──不是。禅宗不排斥思维,只是明白指出,仅靠思维不够。注意,唐宋时代去学宗下的,多是在教下修学过很久,思维过很久,基础扎实。这时禅宗如画龙点睛,引导其超越思维的局限。并不是禅宗排斥思维。

  “依据一般的讲法,定只是强行压制烦恼,”
  ──这是一般讲法,并没能包括一切情况……

  “但是,大乘起信论却认为:止是止于空义而得根本智,观是观察因缘差别而得后得智”
  ──起信论这段没错。但这里的止与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对已经契入空性的行人来说的。否则,若仅是思维空义,就根本没法止在思维空义上,心不是这个用法的。

  智行:
  不懂了兄,提供一点摸象之见。先举一例如下:设有哗众在,吵闹哄乱,某欲使其静,乃呼“安静!安静!”,众哗若歇,则无需再呼“安静!”,不然反被呼“安静!”声所闹。今思维空义亦好比呼“安静!”法。
  隋朝慧思禅师举大小乘人之执时指出:小乘人只知思维,不知一心,所证有限(愚按:如上,执呼“安静!”不舍);学大乘人有执一心,而欲舍思维(六识)而得一心,不易得入(愚按:若离呼静之法,则众哗不歇)。宗门的手眼不落常套,该呼静时则呼静,该止呼静则止呼静,不能说禅宗排斥或不排斥思维。教家又何尝不如是?但天台教法有其系统,可次第可圆融。三止三观乃慧思禅师依《起信论》义所创,传于智者大师,由智者广传天下。若欲知其概,除《起信论》外,还可读慧思禅师的《大乘止观法门》,言简义丰,难得的佳作。修学的部份,智者大师说得详细。
  再者,大小乘虽都说空义,内涵非常不同,要留心。小乘说空只说到因缘法无自体,无自体故空。好似吾人分析万有,都由因缘而来,无常恒不变之主体,此是从相上分解,容易理解。但最后留个“尾巴”──空相、和思维空相的思维(此是法执的一种)。
  大乘的起点较高,观诸万有如梦幻境界,本来非真实有,亦无起灭,梦幻起灭时正是无起灭,因为梦幻起时实无所生,梦幻灭时实无所灭,本来就没生起,所以根本无所谓灭不灭。但梦幻起灭来去,其相宛然,而知觉之觉性不灭不动。知觉之觉性性本不可灭,亦无所生。凡有强压令己无觉,都未入真实大乘。
  由此可知,观梦幻境界有而全空,即体真止──止时有观,称作空观;幻境宛然,灵觉不灭,所以空而不无,即方便随缘止,止时有观,号为假观。其实一个观即是另一止门之开端,一个止又是另一观门之开端。知幻非实,故能止妄,能止故,进而能观诸法实谛,能观诸法实谛又增止力,互资互进。此二观实为一体两面看,觉性的两种用法,实际上只讲一件事,好像说镜中像,说有说空都是说镜中像的两种特点,有时非有,空时不空。水中月亦如是,万法皆然,觉性若水,万法似水中月,月依水现,水中月现,水月互为体相,不即不离。所以但能不执其空的一面,不执有的一面,就是“息二边分别止”,双泯双照(泯二边分别,而又空假二谛双照),称其为中观。三观说透了只为一心说三种用法,若解得空有义,则三观实为一观,中时即有空假,空时即有假中,假时即有空中,又叫一心三观。说法为三,只为易解,其旨是一,根本看不到矛盾。
  《摩诃止观》中,多用念佛法修习止观,所以也可从净土门入如来禅法。只要有净土所需之信愿,纵不破惑,亦必往生净土。所以天台列祖皆求生净土,甚是明智,学台宗者不可不察。


  不懂了:
  请帮忙。一般来讲,初学者学佛,总是以思维开始的。数数观察、思考缘起无自性。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白了,老是在想事儿。这个动态的思考总得有个结束的时候,从动态转为静态。而从动态转静态的转折点就是所谓的开悟吧?这样说对吗?

  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等三个方法都是说的开悟后的事情。那么,开悟前是否只有思维空义一条路?
  如果说只有思维一条路,那么,禅宗只用疑情,并非思维,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说仅仅靠思维不能开悟,那么声闻是如何开悟的?
  如果说靠不靠思维都能开悟,那么禅宗的优势是什么?除思维以外,其他的方法是什么?
  最后,疑情导致开悟的原理是什么呢?有人把起疑情后善知识的提携比喻成“震荡疗法”……


  二麻子:
  思维思维……

  “一般来讲,初学者学佛,总是以思维开始的。数数观察、思考缘起无自性。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说白了,老是在想事儿。这个动态的思考总得有个结束的时候,从动态转为静态。而从动态转静态的转折点就是所谓的开悟吧?这样说对吗?”
  ──不是。开悟不是动态静态,不离动静。

  “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等三个方法都是说的开悟后的事情。那么,开悟前是否只有思维空义一条路?”
  ──又不是。我上贴说的是,起信论里那一段讲的止观都是契入空性的行人用的。

  “如果说只有思维一条路,那么,禅宗只用疑情,并非思维,这是什么道理?如果说仅仅靠思维不能开悟,那么声闻是如何开悟的?”
  ──前面的不成立,这里的也不成立了。

  “如果说靠不靠思维都能开悟,那么禅宗的优势是什么?除思维以外,其他的方法是什么?”
  ──进死圈了吧?所以说,光靠思维对绝大多数人不行。

  “最后,疑情导致开悟的原理是什么呢?有人把起疑情后善知识的提携比喻成‘震荡疗法’……”
  ──谈不到原理,原理是思维心中的一个概念。

  ──思维是需要的。希望你思维得严格些,上面你的思维过程里,马虎搞错的地方太多。说明,您需要继续思维,把自己思维理得更条理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