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净土信仰与六朝小说(4)

“终极关怀”是著名神学家梯里希(PaulTillish,港台又译作田立克)最早提出的概念。他充分意识到,按照犹太——基督教系统对宗教的理解,宗教徒通常相信一个单一的存在,如上帝、神灵、或者一个超越的精神实体,它创

“终极关怀”是著名神学家梯里希(PaulTillish,港台又译作田立克)最早提出的概念。他充分意识到,按照犹太——基督教系统对宗教的理解,宗教徒通常相信一个单一的存在,如上帝、神灵、或者一个超越的精神实体,它创造世界、干预和统治世界。人类因为此信仰得以获得精神慰藉。西方文化中通常所说的“宗教”,最重要的含义是:宗教关怀的是超越可见世界以外的存在。它与哲学不同,不是依靠理性而是依赖信仰和直觉。依靠这样的信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修持和其他宗教活动,可以获得精神慰籍。而净土宗正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给予死亡极大的关怀,使修行者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安稳的身体状态顺利度过人生最后的一个环节,最终达到往生西方净土的目的。对死亡的关注和指导正是净土宗现实性和亲民性的最大体现。这种早期的“终级关怀”意识在六朝的小说中也有所体现,《冥祥记》“宋魏世子条”云:

“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盨。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今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乃心,故归启报。’语绝,复绝,母于是乃敬信法教。”

通过魏世子之女的死而复生,描述死后于无量寿国的见闻及其父母的死后归宿,展现了传说中的往生净土。从此类描述中,可见人们一度恐惧的死亡和死后的世界在佛教净土观念的指导下,摆脱了那种黑暗和充斥鬼魅的可怕形象,转而添上了安详平和、光明澄净的光环。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传布,尤其是净土信仰的“借他力”和“易行道”的亲民特点使之在民间深入传播,并对六朝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净土信仰的传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小说的题材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来源:摘自《人海灯》)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