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般若禅转识教育论(三)(2)

佛教经典的自然境界,当然对教与学者都有极大影响与增益。不过须从多方面的理解,佛陀住伽耶山六年,其实心不住山林,若心只住山林,当然不会冥思入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境。佛有十名号,其中一种名为「世间解」,所谓

佛教经典的自然境界,当然对教与学者都有极大影响与增益。不过须从多方面的理解,佛陀住伽耶山六年,其实心不住山林,若心只住山林,当然不会冥思入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境。佛有十名号,其中一种名为「世间解」,所谓「一世间解」,就是佛陀对於宇宙人间的事物,不止停留在「静观自得」的境界,更於自得而层层拓出一番光景,而又一番领悟,真是「无边金炽身」的光芒无限。我们虽然相信教育能借重自然环境,但要施教者与受教者都获得良好影响与资助。而首要的准备是心境的纯净与意愿,诚挚的净化心理,否则自然界虽有春夏秋冬各有其运行的美景,也视若无睹。如能接受心的训练,形容理想的教育,如坐春风,春风吹面而不寒,温和恰当的感受,不似冬风凛厉,使人有难受之感。师生相融的境界,是最理想而又是最成功的教育。印度诗圣泰戈尔对自然歌颂:花时不见果,相讯果距离;果在尔心藏,花乎复何疑。阴雨作黄昏,动地风无赖;眼见一枝摇,因知万物大。 

可在《飞鸟集》的诗句领略自然的启示。宇宙之宽,大地之广,仍在我方寸,不缺不失。因此人不应与自然争强,更不应该以自然为征服为逞强。自然与我们是相生相长,宇宙自然是吾人之大花园,我们可同游同遨其中。

编辑:心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