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念佛思想起源初探(2)

又《中阿含经》卷三十之《优婆塞经》讲到,如果圣弟子忆念如来,可以除去心中的烦恼:“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

又《中阿含经》卷三十之《优婆塞经》讲到,如果圣弟子忆念如来,可以除去心中的烦恼:“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忆念)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又《中阿含经》卷五十五之《持斋经》中亦有类似的论述,称圣弟子“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经中更进一步把念佛比喻为洗头。如人头有垢腻,用“膏泽、暖汤、人力、洗沐故,彼便得净。”

这里经中所讲的念佛似乎不完全是一种禅观,而更倾向于忆念,忆念佛的功德,由此便可以获得现世的利益。

早期佛教以念佛,即观想和忆念佛的功德为主的禅观,到了部派佛教时期,逐渐地随着佛陀观的发展,演变成了以持名为主的念佛了。即由自力为主的修持变成了依靠他力为主的救援。这一发展的关键主要是早期佛教以人为主的佛陀观,到了部派佛教时代神化了。也就是说,佛陀由人变成了神,并且给佛陀赋予了很大的神力,人们只要念他的名字,就可以得到帮助,甚至获得最终的解脱。

把佛陀神化的佛教派别,主要是以大众部为主而强调信仰的早期部派。根据世友的《异部宗轮论》,以大众部为主的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都认为:“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们认为“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由于大众部认为,佛所说的都是法,都是真理,所以在释迦牟尼去世之后,他们把佛所说的不加分辩地都认为是了义法。因此,基于佛经中所讲的佛的许多神通,他们提出了出世的佛陀观(Lokotara)。而说一切有部正好与大众部相反,他们认为:“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不了义经。”在部派佛教时期,由于这两种对佛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佛陀观。以说一切有部为主的上座部认为,佛陀的生身是有漏的,只有佛的法身是无漏的。因此,他们虽然在佛陀观上也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是保留了以人为主的佛陀观。因此,他力救济的信仰,如阿弥陀佛,在上座部就没有发展起来。

但是,以大众部为主的部派把佛陀彻底神化了,因此他们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因为他们信仰“如来威力亦无边际”,所以依靠他力的修持法门也成为可能,因此持名念佛也可以得到佛陀的加被和帮助。因为他们同时信仰佛陀是大慈大悲的,只要念他的名字,就可以得到救援。

这一时期出现的经典,如《大方便佛报恩经》,明确地讲到念佛,即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可以得到救援。经中讲到,当舍维国的流离王来消灭释家族的时候:

时诸释女各称父母兄弟姐妹者,或复称天唤地者,苦切无量。惟其中有第一释女告诸女言:姐妹当知,我曾从佛闻,若有一人能于运急之中,发于一念念佛,至心归命者,即得安隐,各称所愿。时五百释女,异口同音,至心念佛,南无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复更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呜呼婆伽婆修伽陀。作是唱时,于虚空中,以如来慈善根力故,起大悲云,雨大悲雨,雨诸女人身。既蒙雨已,身体手足还生如故,诸女欢喜俱唱是言:如来慈父,无上世尊,世间妙药,世间眼目,于三界中能拔其苦,施与快乐。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得脱苦难,我等今者当念佛恩,当念报恩。诸女念言,当以何事而报佛恩?如来身者金刚之身,常住之身,无饥渴身,微妙色身,悉是具足百千禅定,根力觉道,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之好,具二庄严,住大涅。

这些释家女子由念佛的名号故,最终脱离苦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此经的出现,说明由禅观念佛已经转变成了持名念佛。本经用这个故事说明持名念佛的力量。

经中的最后一段讲到:“如来身者金刚之身,常住之身,无饥渴身,微妙色身,悉是具足百千禅定,根力觉道,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之好,具二庄严,住大涅。”从这一段来看,此经应当是大众部的经典,或者至少也是宣传大众部教义的经典。它与《佛说内藏百宝经》中所讲的佛陀观是一致的。如“佛身如金刚,净洁无瑕秽、无清便”,“佛未尝有饥时,用哀十方人故,为现饥”,又如“佛身无有衰老时,但有众德,而现身衰老,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佛力不可当,持一指动十方佛刹,现人羸瘦疲极,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由此可见,持名念佛确与大众部有关系。

再如,鸠摩罗什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亦讲到,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求珍宝,路遇摩竭大鱼,从水中伸出头,张大口欲食众生。而这时风大猛利,船去如箭,直向大鱼驶去。”商主语众人言:船去大疾可舍帆下泛之。辄如所言,舍帆下泛,船去辄疾而不可止。商主问船上人言:汝见何等?答曰:我见上有两日出,日下有白山,中间有黑山。商主惊言:此是大鱼当奈何哉,我与汝等今遭困厄,入此鱼腹无复活理,汝等各随所事一心求救。于是众人各随所事,一心归命,求脱此厄。所求愈笃,船去愈疾,须臾不止,当入鱼口。于是商主告诸人言:我有大神号名为佛,汝等各舍所举,一心称之。时五百人俱发大声:称南无佛。鱼闻佛名,自思惟言:今日世间乃复有佛,我当何忍复害众生。适思惟己即便闭口,水即倒流转远鱼口,五百贾人一时脱难。此鱼前身曾为道人,以微罪故受此鱼形,既闻佛声寻忆宿命,是故思惟善心即生。此明五百贾人但一心念佛,暂称名号,即得解脱弥天之难,况复受持念佛三昧,令重罪得薄,薄者令灭,足以为验也。”

此经也是说明持名念佛的力量的。但是从这两个经,我们是很难断定是哪一时期,由禅观念佛转变成了持名念佛的。但是就在同一时期出现的《那先比丘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因为此经中也讲到了持名念佛。相关经文如下: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