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五欲之乐,不甘于梵行生活者,可以舍戒还俗,之后觉得还是出家清静闲适自在,还可以受戒。《十诵律》说: 尼无舍戒,更不得重受。 尼众舍戒后,不能重受,原因是尼众最初出家就是方便开设的。 在现前的僧团中,不如法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当然原因还是因为对戒律的无知,也只有学了戒之后,才能知道这些事情的如法与不如法。 四、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务 一个不懂戒律的人在僧团里是不能独立生活的,更没有资格承办僧伽事务,因为戒律是僧尼行为的准则,不懂戒律,行为就失去依据。学了戒之后,才能成办僧伽事务。 1.化导信徒。僧尼除了自修自学,就是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内容不外乎:一方面讲说佛法,一方面传授皈戒。比如授三皈来说吧: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道宣律师的《行事钞资持记》认为受三皈依,要先忏悔,之后正受三皈三结,也就完了。《行事钞》南宋之后便失传了,近代以来,都是依据明末见月律师的《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共分八个项目:分别是敷座请师、开导、请圣、忏悔、受皈、发愿、显益劝嘱、回向。可谓隆重之至。三种受皈法,详略相差甚远,但各有意义,一个学了戒律的人,自然知道选择,在哪种情形下应该用简略法,哪种情况下应该用详细作法。 2.管理寺院。住持寺院的僧尼,必须懂得戒律,否则会错乱因果。比如对僧物的处理,僧物有四种不同:一、常住常住:是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木园储畜等重物,体通十方,不可分用;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但唯局本处受用;三、现前现前:像施主供养当寺僧人的衣药房具等,人局现数,物据即分;四、十方现前:如五众亡人物。虽然分给大众,但人无定限。没有学过戒律,对这种僧物是分不清楚的。 一个寺院的领导,他还要主持许多僧团事务,比如羯磨、说戒、结界、安居、自恣等。这些作法,都各有详细规定。只有明白了这些作法,才能如理如法地承办。 3.作师授戒。作师授戒是续佛慧命,但也不是任何僧尼都有资格的。根据《四分律藏?受戒犍度法》提出三个条件:一、十夏以上:要有十年的戒腊;二、知法:即通达二部律;三、能勤教授:即能认真负责教诫弟子。这三个条件中,知法应该是最关键的一条,因为倘若师父不知法,自己都需要依止别人,又何以为人作师授戒呢? 五、戒能成就种种功德 戒律在个人修学佛法上尤为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都要以戒律为基础,由有清净的律仪,才能成就种种功德。 1.成就善法:戒律如大地,大地能生长万物,同样的,持戒能成就种种善法。《遗教经》说: 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 没有清净的律仪,一切善法功德都不可能生起。《大智度论》说: 若求大利,当坚持戒,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者,欲得好果亦不可得。 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你要想成就这样的善法,你就要持戒。《明了论》说: (戒)能生种种胜利,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 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 2.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你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相貌,你就要持戒。《萨遮尼乾子经》说: 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 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说: 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报。 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可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人通过持戒,就能招感得三十二相。另外,你如果要得到美好的声誉,也要持戒。《大智度论》说: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 一个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 3.人天之因: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为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作人的准则,而具足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四分戒本》说: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有清净律仪,不犯戒,将来才能保持人身或生到天上。《善生经》说: 若欲生天等,必须护戒足。 护持净戒,才能投生到天道,享受福报。 4.解脱之本:持戒具有生天的果报,但出家人持戒并不是为了生天,而是为了解脱,持戒又是解脱之本。《遗教经》说: 依因此戒,得有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的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才能解脱。《涅?经》说: 欲见佛性,证大涅?,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坚持净戒才能见佛性,证大涅?。《华严经》说: 戒是无上菩提本。 无上菩提就是佛果,持戒才能成就佛果。 六、能令正法久住 在《四分律》中,说明佛陀制戒有十利,最后一点便是令正法久住。原因是由有戒律,才有清静比丘;由有戒律,才有和谐僧团;由有戒律,佛教在社会上才有良好的形象。所以说戒律能令正法久住。 佛陀最初制戒因缘,便是为令正法久住。如《大集经》说: 十方世界菩萨,请佛为五滓众生制于禁戒,如余佛土,为法久住故,佛后许之,便制禁戒。 十方世界菩萨请佛制戒,原因是为能令正法久住。 要想令正法长期住世,僧尼应该严持净戒如理如法。《十诵律》说: 佛法几时住世?佛答言: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佛法住世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戒律宏扬情况,僧尼的持戒程度。《善见论》说: 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有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以戒为师如法学戒、持戒,依戒行事,佛法才能久住。《萨婆多论》说: 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三善道)由戒而有;三、趣涅?之初门;四、是佛法缨络,能庄严佛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