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法华经》说什么?(2)

《见宝塔品第十一》——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是《法华经》。所谓宝塔者、即喻如来藏心。众生心无始以来因无明烦恼所覆障,真心不能显示,今是经于方便品以下开示一乘之真实境,显示于覆障之中显现如来藏性

《见宝塔品第十一》——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赞叹释迦说是《法华经》。所谓宝塔者、即喻如来藏心。众生心无始以来因无明烦恼所覆障,真心不能显示,今是经于方便品以下开示一乘之真实境,显示于覆障之中显现如来藏性,此即宝塔从地涌出之真实义趣。见宝塔者,谓以吾人本来面目见于如来藏性,即在我人心地开显本具之如来藏性一一但如来藏不因语言文字而得,一切法都显空性,一切空法皆能够显示庄严之相,空其实不碍有,有其实不碍空,两两圆融,是非有非空中道。若人但见诸相非相,法法圆融,则为真能见宝塔,这即是金刚般若大义。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此品讲了提婆达多蒙佛授记,龙女献珠成佛两件事。提婆者,佛之堂弟,虽从佛出家,然意在学佛之神通,往劫见佛修忍辱行,遂发愿生生世世与佛相值,专害佛生命,以成就其忍辱之行。提婆为违缘之善知识,能使人坚固道心,更胜于顺缘,故我们修学佛道者当视违缘之友为善知识,但观众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哪怕他害我、骂我、欺我、谤我甚至杀我,都是为了我的成就,以此心境,何愁道不成就哉?龙女献宝珠,喻将本来清净之如来藏心,于一刹那间显示出来,显示顿悟成佛之义究竟不虚。

《劝持品第十三》——持者、受持之意。如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礼拜、恭敬、赞叹等,此品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我们当依佛说弃权奉实,如理修行方不辜负佛之期望。

《安乐行品第十四》——佛告文殊,后世欲说《法华》,应当安住四法,即身(离权势等十事)、口(离说轻慢赞毁等语)、意(离嫉谄等过,修养自心)、誓愿(发愿令人住是法中,修摄自行)四安乐行。凡能安住于法,则在浊恶末世中,就可远离怖畏,身心安乐。若但知一切法相当体空寂,缘起性空,毕竟无所安、无所乐、无所住、无可行,是名真安乐,若知一切法虽体性空寂,而业用之相不坏不灭,业用虽不坏不灭,然亦无定相可取,此即中道安乐行。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诸菩萨从地中而升至虚空,故曰从地涌出,此为事相,以显成佛果之庄严。地者、即佛法之一乘实相之境地,也是我们通常听说的佛之果地、觉地。此品中众多菩萨和眷属从地涌出,向多宝佛和释迦如来礼拜,佛告弥勒,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大心者。其实佛自久远劫来,所化现之菩萨,数量无边,功德亦无边。六万恒河沙树菩萨,都各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其中有四大上首为导师。六万者、即六识心。四导师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四十。此言一一皆具六法之根、尘、识心,若能契合于一乘实相之境,就可以转变成为所谓妙观察智,显现于妙觉果地之中,从而能证住、行、向、地之果。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如来寿量无量无边,非我们凡夫俗子能够想象。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之“三身菩提”。《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即是法身佛;始觉与等觉不二不异,究竟圆满常住不灭,庄严非凡,此即是报身佛;依本自愿力,随缘对机度众,示现生灭,缘尽即散,此即是化身佛。其实,佛法法性遍布法界,一真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了不可得,唯余证之,而佛报身,圆满果觉,不增不减,圆融法界,同样不可以寿命计。报身既圆融法界,云何又有住娑婆与不住娑婆和常在此界与不常在此界之相?这些都是如来报身的神通妙用之机的功能,以及佛之大悲方便秘密之力的显现,不过是随众生根性机缘以为显示,都是为了方便度众而已。所以此品佛说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但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其实是不灭,法尔常在。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分别者、是指闻法者受益的深浅、多少、远近。功者、功行,德者、果德。此处功德专指因得闻如来寿量所发生成就者,因为所闻之法殊胜故,因此能闻之功德亦不可思议。为什么说后世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此法华经,会获诸不可思议功德?闻佛寿命长久,如能生一念之信解,为随喜信解,即不复有退转之虑,其功德已超越久远劫修习五波罗密者,一念信解如来三身之力,即是证于法性,能证得法性,所以能胜于行五波罗密之功德。此一念信解非智慧不能信,是真正般若,六度万行中,以般若波罗密智慧为主要,比之其余功德,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盖深显一念信解者之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佛法智慧海,唯信方能入。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随者、不违反顺从之意,喜者、即受心之所喜爱。此品显心与所闻之佛一实境相顺而非相违。如果不是夙植德本,深具善根的大根机人,谁能信受此妙法华经真实义趣?正是因为此诸人等,因本有法性之德,无漏失故,因此一闻妙法,便现随顺喜悦之相,从而使本有之功德相显现,此为因中之果,因地发愿,福果不虚。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第十品讲法师品,有法法师、人法师两种。此品说的法师,指能真实发心行之人言,就是指后世我们这些受持、读诵、解脱、书写等五事的普通凡夫。前如来寿量及随喜功德等品,皆说佛果之妙德,非等觉菩萨不足以知之。何谓以六根功德能够得闻天下事相?依太虚大师解,六识之根体,早就伏藏于我们内之胜义根,亦名净色根。在外云浮尘根,为扶助胜义根之用,故以净色根为主体,五根都是一样。譬如肉眼为浮尘根,眼之能见为胜义根。因为经力殊胜的加持,能够得眼清净,故眼根之果用亦是殊胜无比,能观万相,其余五者,概与此同。然是诸功德,皆由此妙法华经殊胜之增上力,故能庄严使得清净。但应该注意的是,此清净功德,非楞严所说必先破除五阴而后清净圆通者比,以非由自力修证之所致,纯粹由善持是经之力,而加持所成,其实与密宗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之理完全相同,可见,如果能够圆通佛法,确实不会起高下低劣之比,更不会诽谤密宗为外道邪教,污宗喀巴、密勒日巴大师,从而犯下谤法过失。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所谓常者、恒常不变,不轻者、尊重恭敬,常不轻即恒顺爱护和恭敬众生永远不变之义。我们学佛如果能够做到不见众生恶相,但见其皆具佛性,清净功德自然产生。法师及随喜功德等品,都云假如有人能受一句、一偈皆当作佛。而常不轻菩萨却不诵经说法,只管礼拜赞叹恭敬人别人谓皆当作佛,以此能行忍辱、精进等菩萨之行略,自信作佛,信人作佛,终得六根究竟清净功德。本品专明常不轻菩萨故事,既显受持是经一句一偈者,为妙法威力之所加持,能得登地菩萨六根互用之功德;兼显不受持是经或毁谤是经者,现前虽获罪报,终仍因是经之缘力能入于佛道,显示佛道大悲之根本。故佛说:“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从此品中我们当知晓,千万不能随便轻视诽谤他人,其果报不虚,如果无意中诽谤了佛菩萨圣者一定会在千劫时间里到阿鼻地狱受报,尽管今后一定会成佛,但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