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中的禅(2)

见义勇为是禅 说到见义勇为也是修行,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因为佛教讲慈悲、讲宽容、讲忍辱、讲无为。如果佛教徒也像流行歌曲中唱得那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岂不有悖于佛教的修持和戒律?我以为

见义勇为是禅

说到见义勇为也是修行,有人可能会提出异议。因为佛教讲慈悲、讲宽容、讲忍辱、讲无为。如果佛教徒也像流行歌曲中唱得那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岂不有悖于佛教的修持和戒律?我以为这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佛教徒对自己所蒙受的屈辱应该安受和甘忍,用因果报应来求得自慰和解脱。但对众生所受的苦难与冤屈,就要当仁不让地给以救助。要敢于伸张正义,仗义执言,乃至赴汤蹈火,舍己为人。这样才符合菩萨精神,才符合被众生称道的“大丈夫”气度。比如,你明知某人受了不白之冤,只要你勇敢地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其冤屈就能得到澄清。而你却瞻前顾后,怕担风险,明哲保身,或者双手合十,装聋作哑,徒表同情。造就不叫慈悲,更谈不上什么大丈夫行为,只能说是胆小怕事的庸人一个。再比如,你在路上遇到坏人正欺凌一个弱女子,如果你能立即劝阻,那当然最好,如果劝阻不成,就应该马上报警,使弱女子及时得到解救,使坏人受到惩处,这才是行了菩萨道,也才符合“六度”中的无畏布施。《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被娑婆世界众生称之为“施无畏者”,就是因为她能随身显应地为苦难众生作依怙。正如一首歌里唱得那样:“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化身,千手及千眼,降伏众魔军。”我们在生活中学佛,就要把这种菩萨精神人格化,具体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由此可见,济度众生仅靠慈悲心还是不够的,必要时还得拿出“狮子吼”的勇猛心。这是落实生活禅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坚持中道是禅

“中道”是不俯不倚,不坠两边的中正之道,是佛教各乘各宗共同奉行的最高真理。何以故?因为任何事理,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倾斜,成为边见,成为邪见,走向一个极端。在生活中乃至修行中,这种二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现象也是经常遇到的。如世法中的忽左忽右,忽冷忽熟,忽宽忽严,忽张忽弛,出世法中的忽空忽有,忽断忽常等,都是因为偏离了中道的结果。儒家所谓的“过”与“不及”也是偏离了中庸之道的两个极端。为了防止修行中出现偏颇,龙树在《中观论》中提出了“八不中道”:即“不生亦不减,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比如,在生死观问题上,中道的认识是不生亦不减。如果离开中道,就会坠人“断”、“常”两个边见。“断见”认为,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随之消失了。“常见”则认为,人死了就成为鬼,而鬼是永远不变的。显然,这两种边见都背离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论。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坚持中道?耕耘先生在禅学讲话中为我们提出四条基本原则,那就是:“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虑;生活的理念是追求平衡;修行的方法是截断两头。”很明显,自他兼利、恰到好处、追求平衡、截断两头都体现着中道的理念。耕耘先生的四条基本原则,不但丰富了生活禅的内容,也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做到修行生活不二,世出世法不二。中道是最好的不二法门。

天人合一是禅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观点早在诸子百家时代就提出来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平衡理论。之后,儒家和道家又在天人关系中加进了“天人感应”的神学,认为人要伤天害理会受到天的惩罚。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就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佛教传人中国后,其“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论更丰富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尤其对禅宗来说,更是禅天禅地,处处透露着活泼的禅机和禅境。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开题》中以自然现象举例说:“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浩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是啊,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了。既然佛身充满法界,在禅者眼里也就“何处青山不道场”了。当今的四众弟子,生活在竞争激烈、纷扰复杂的社会里,不可能离群索居,躲人深山古刹长时间结趺打坐,也难得有大块时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完全可以忙裹偷闲,闹中取静,放慢生活节奏,为自己营造一块领略禅悦、感悟禅境的天地。例如在佛前诵经,在月下吟诗,在溪边倘佯,在阳台上看花开花落,云聚云散。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走出自我封闭,当下就能获得自在。

关于什么是禅,还可以举出许多。因为禅舆生活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既敢直面生活,又能超越生活,便处处都是禅的道场,处处都有开悟的契机。

当然,我们把禅生活化,是为了使禅从神秘的殿堂中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但这并不是说生活本身就等同于禅。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禅是佛学,不是禅学。不能用研究学术的观点与方法去研究禅。禅的修持虽然离不开生活,但禅的证悟却要依靠自省,而不是生活的赐予,遣一点非常重要,必须明白。南怀谨先生在《禅宗与佛学》中非常肯定地指出现代人在学禅中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抓住禅宗当下顿悟,立地成佛的话柄,好像只要聪明伶俐,会说几句俏皮话就算是悟道了。另一种是自己不肯深刻反省,只希望找到一个明师秘密地传授一个诀窍,就有了工夫,有了道行。忘了达摩大师说的“诸佛法印,非从人得”的明训。他指出,前者是“空疏狂妄”,后者是“神秘玄妙”。我想,这是我们在学习生活禅中要恃别注意的。一言以蔽之,还是那句老僧常谈:觉了就是佛,就是禅;迷了就不是佛,不是禅。禅的究竟,最终还是佛的究竟。(信息来源:摘自《洛阳佛教》)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