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中的禅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开题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我对于禅的认知过程。说实在话,过去我对于禅宗的修证是又敬又畏的。说“敬”是因为禅是佛教的主要法脉,是释迦牟尼佛在教外别传的心法,所以禅宗也叫“心宗”、“佛心宗”、“般若宗”。可以这样说,没有禅就没有真正的佛法。禅宗的“无念、无相、无住”也最能体现佛教“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祖慧能就是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到开悟的。说“畏”,是因为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证方法不是一般根器的人所能领悟和证得的。禅宗因为“不立文字”,也就基本上排除了用普通语言可以把“禅”说清楚的可能。禅宗的许多公案,在常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打个比方,如果你正端着一杯茶,禅师问你:“你端的是什么?你回答说:‘茶杯。’禅师会打你一棒子的。你感到委屈,辩解说:“这明明是茶杯呀,为啥打我?”恐怕你还得挨一棒子。如果你回答说:“这不是茶杯。”禅师照样要打你。为什么?因为你的回答不但住在了境上,而且强调了名相,造就不是直指人心了。再比如,大家熟知的禅门公案。问:“何为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说:“庭前柏树子。”又问:“禅师修道如何用功?”禅师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咋一听,问答之间确实风马牛不相及,但所谓的“禅机”、“禅意”,就在这答非所问、是相非性中流露了出来。如果你真是根器不凡,“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能就在禅师的棒喝下明心见性,当下开悟。末学自知根底浅薄,也就只能望禅兴叹了。

我对禅宗的这种敬而畏之的思想转变,是从几年前读了耕耘先生关于禅的一系列讲话后开始的。特别是他的“安详禅”,更是深入浅出地把超越语言文字的禅理讲得那么活泼、具体,贴近生活,不但可信,而且能行。大家知道,禅宗是非常注重自悟的。要自悟,就得保持一种良好的修行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安详”二字。什么是安详?耕耘先生说,安详就是正受。什么是正受?正受就是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着,一切相对的调和、统一的心态。总之,安详是一种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高尚人格,是一种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的修行方法,是一种既享受人生,又奉献人生的信仰价值。

如果说耕耘先生的“安详禅”重在提高行者的心理素质,那么,净慧法师近年来所倡导的“生活禅”则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禅的境界、禅的风采普编地融人生活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在《生活禅开题》中说:“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这样就把不易解读和受持的禅理契理契机地和我们的生活打成一片,实现了禅的生活化?既体现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同时也发扬光大了从太虚法师到趟朴老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我认为,安详禅也好,生活禅也好,都是对整个佛教事业的一种创新和奉献。

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决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惑?我想通过一些事例谈点个人的浅见。

安分守已是禅

安分守己通常是指一个人老实本分,不违法乱纪,不胡作非为,恪守着做人的分际。他们根据自己在社会上、在家庭裹所扮演的角色,尽职尽责,使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裹。如果为人父母,就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如果为人子女,就孝敬赡养好自己的老人。当医生就讲医德,救死扶伤;当教师就讲师德,教书育人。从政的就讲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商的就讲公平,童叟无欺,不赚昧良心的钱。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富了,就为富不仁,饱汉不觉饿汉饥,去过骄奢淫逸的生活;也不会因为自己穷了,就失去自律,不顾人格,去追求不义之财。一句话,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非分之想,也就没有妄想,没有攀缘,没有贪婪、嫉妒等邪念,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求不得”之苦。这样的人,不论他有没有宗教信仰,他都会遇一种心安理得、随缘不变的安详生活。这种生活就是禅的生活。这种人一旦因缘成熟,也是不难人佛知见的。

任劳任怨是禅

任劳任怨的人,往往会显示出这样一种品格,那就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为什么说这也是一种禅的生活呢?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任劳任怨体现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就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地藏菩萨发愿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尽,誓不成佛”的大乘精神。他们如果得志,便兼利天下;如果不得志,也能独善其身,而且甘之如饴,无怨无悔。二是任劳任怨体现了一种天道酬勤和苦尽甘来的生活信念。在世出世法中,得与失总是相互消长的。要想获得,就得先付出。企图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无论在教内教外都是吃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取酬”不仅是一种合理的分配原则,也是一种很契理的修行方法。耕耘先生在禅学讲话中举例说,六祖慧能所以能得到衣钵,除了他对佛法卓越的见地之外,还因为他是个很能吃苦的人。他在寺院裹当了八个月舂米工,因为他个子小,体轻,舂米时踩不下去,他就在腰间绑了一块大石头增加体重。试想,这是多么大的苦差事啊!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但在一定时候,要离苦还必须先乐于吃苦。只想离苦,不想吃苦,世界上没有那样的便宜事。这好像是一切证果者必须经历的考验。正如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破放下是禅

我在2006年第4期《洛阳佛教》里写的《略说‘放下’》,其中谈到“放下”的一个前提是“看破”,看破的佛理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三法印”与禅宗奉行的“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完全一致的。这个“三无”都是让我们在境上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能以心转境而不要心被境转。“无念”是说在境上没有染着“无相”是说在境上没有所取。“无住”是说在念念中心不可停留在境上。我们知道,禅宗是最讲究超越的;没有超越也就没有禅。所谓“看破”,就是超越到了“本来无一物”的程度;所谓“放下”,就是因为“何处惹尘埃”的缘故。所以,学禅的目的就是要在境上既能马上看破,又能当下放下。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因为这个拿着屠刀的人当下看破了,觉悟了。当然,这是禅宗顿悟的思想境界,我们一下子不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地磨炼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却不被别人所知,不被领导所知,失去了受表彰、受奖励的机会。这时候你能不能若无其事,泰然处之,抑制自己的虚荣心,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如粪土呢?再比如,你的某些善意或善举被别人误解了,尽管你耐心解释,别人还是不相信。遣时候你能不能不再计较,不再分别,心如止水,等待时间和因果的检验呢?生活就是这样,好像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经常为我们提供锻炼“看破”和“放下”禅机,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或者因为私心杂念而白白地放过去了,这是很可惜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