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修行到了某一个阶段,师父会指点你该参哪一则公案,参了这个公案会帮你进一步上升。如果是一位不高明的师父,随便指给你一个公案,不能对机,你参了也不会有效果;有了明眼的师父指导你参公案,可能会产生新的公案出来,参旧公案产生新公案,公案可以不断发生,如果集众打禅七,或对禅的精进修持,能产生几则新的公案,就算成功了。 从禅的机用和方法来讲,是非常的活泼,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往往一般人教禅,只知道教禅的形式,怎么样打香板、跑香、打坐、生活起居等,在方法上并没有立下一定的规则要人去固守,在破除一切执著的原则下,能够大大的活用,能活能杀,活镣自在,这是发自心地妙用的一种活泼的创新。因此在同一个师门造就之下的许多弟子,成就后各有风格,各有机用、各有方法,而开创出各种不同的派别,这是创新的一面,形成中国禅宗史上所谓五家七宗的盛况。 内证和外证 前面反覆强调过,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内证的体验,内证的体验无法用任何方式来展现,只有达到相同程度的人,彼此互相明白,也就是“唯佛与佛乃能相知”,因此内证必须以心印心,不能透过任何解释来证明,如果你要求一个有了内涵体验的人拿出证据来,他不能把内证的体验质量化而变成具体的证据给你,即使他用种种方法想让你进入那个无限的领域,由于你心眼没有开,你也无法接受,必须你有了同等的内证功夫,你具备上勘验这种内证境界的能力,证据便是现成的了。 一个真正达到内证体验的人,他形诸于外的人格风范是谦冲淡泊、平易亲切的,决不会自高自大,也不会有自我标榜,凡是自称证了很高境界的人,都有问题,一个自赞为高明的禅师,那是他自己不知惭愧。因为禅的内证,无法用任何标准来衡量,禅本身就是无限的智慧,智慧能用长短、高低、大小、轻重来衡量吗?没有办法!在佛教浩瀚的经典中,无处不是智慧的结晶,但经典所描述的只是智慧的功用,它无法诠释智慧的全貌。我们前面说过,在修禅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同层次的境界,现在又说智慧无法衡量,是不是很矛盾?并没有矛盾,当你禅定的功夫深了,可能触机而灵光一闪,智慧的光芒在心头闪过,如电光火石,有些人慧光燃亮一下就熄了,有些人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些人慧门豁然开启,烦恼全部脱落,就是少有的例子,很多是一闪而过的情形。慧光不断的燃发出来,到了烦恼全部脱落,便是智慧的无限圆满,这就是无法衡量了。 前面也讲过,一般凡夫或贤人、圣人修祖师禅容易得受用,原因在你努力修禅的时候,能够把心头的烦恼拨开一下子,而见到一点智慧的光,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谓的“见性”或“见自性”,应该说见到智慧的光比较贴切,说“性”太抽象了,当你心中灵光一闪,智慧的火花爆开一下子,随即又让无明烦恼给闷住了,我们从凡夫地修行,不会因为开悟一次,马上把烦恼全部抖掉,就像心灵的花、智慧的花豁然开放,遇到外界的刺激,马上又合扰起来,比昙花一现还短促,这种短暂的内证体验,只要你诚恳接受明眼师父指导,努力去修行,便能够达到,至于达到这个目的后,是不是就解脱生死?就成佛了?没有!智慧的光明当下一闪,你当下是佛,“即身是佛,立地成佛”在这个时候可以做到,但是烦恼再出现的时候,你还是凡夫一个。 曾经开过智慧之窗的凡夫,比起心地一片无明的凡夫要高一层,至少他奠定了修行的基础和信心,他知道继续努力修行。有了这种短暂的内证体验做基础,你再修净土法门,效果会更好,所以中国自宋以来,阐扬禅净双修,很有道理。我们初步修行,用禅的方法,把心头的烦恼拨开一下子,再一心念佛,容易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时候你的信心非常坚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非常稳当。 我们(凡夫)毕竟还是凡夫,心灵的火花闪过一次,无明烦恼并没有彻底解除,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错,一旦犯错误、靠罪业,依然还要轮回生死、流转六道,实在不保险,所以有人认为学禅不可靠,事实上学禅的显著效果在奠定你修行的信心,有了短暂的自内证,想要一下子完全得到解脱并不容易。因此又有人认为修禅达到某种程度后,可以乘愿再来,世世度众生,这个观念很正确,我们初步学佛就要发大心去度众生,但境界不够很困难,要能够自在出入生死,必须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才可以。普通初向道的人只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以你的广大愿力去推动你出入生死,生生世世努力修行和度众生。 内证的体验无法说明,说出来了便是假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但是有了内证体验的人,或经过一番功夫切实修禅定的人,无论性格、气质、思想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影响他整个宇宙观、世界观与生命观的重建。就我多年来主持禅七的经验,凡是怀着恳切殷勤的心来参加禅七的人,打完七后,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和初进禅堂的那个毛躁、浮动、刚强,或者寡默、孤僻、疑虑的人完全不同,变得温柔开朗、祥和稳重,待人处事更加亲切而有信心,这种明显的改变,他自己会觉察到,别人也会看得出,这是明显的外证,也就是证于内形于外的自然流露。一位有内证体验的禅师,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范,能够发挥言教与身教的感召力量。 有了禅的修持和体验的人,他的人格生命会落实下来,或许禅师在教诫弟子的时候,近似一种“狂”的态度,他为了破斥弟子心中的层层执著,不只诃佛骂祖,还会骂得你狗血淋头,只有他一个人高高在上,但是他在平常对待一般人,一定极其谦虚恳切。 外证是外在的人格表徵,不是什么怪异的外表现象,所以不要联想到神通,学禅不是要你得神通,而是要你开智慧,如果你妄想有了内证的体验后,就会显现神通,而想利用神通去度众生,这是危险的想法,有了禅的内证体验,形于外的是你人格气质的表徵,因此,在日本有的企业家,为了训练忠实沉莉的干部,首先希望他接受禅的训练,日本有好几家公司,招收新员工时,先给他们几天的修禅训练,这种训练,不一定使他们开悟,但至少对他们的性格磨练有帮助。 信心和疑情 我们都听说过:“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在参禅过程中,内心产生大疑情、大疑团,才能得到大的开悟。没有疑情,你不能开悟,而诸位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你的疑情也产生不起来,没有信心,疑团打不开,没有信心,你根本谈不上参这个大疑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