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开展心灵——心的训练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这就像拿脏东西如鸡屎和牛粪来施肥我们的果树,果实因而将会既甜又多一样。在痛苦中,有快乐;困惑中有平静。

人们却倾向于认为,如果他们去到一个没事发生的地方,他们就会找到平静。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住在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生起的地方,智能能生起吗?我们会觉察任何事吗?事物生起之所在,在于因,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必须思惟的地方。

最好是以平常心来修持。如果没有令人烦心的事情,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对治;然而当有问题来时,你就必须当下解决它!以平常心生活,没有必要再另外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物来。要时时注意、警觉!无事时当然很好,当事情来时,须提起心来观照,并保持正见,自然能化解一切。

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时,你必须心里很明白,很清楚。当你看清楚时,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强你自己了。你感到受障碍与有负担,是因为你不了解这点!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你行禅时,你应该真正下定决心去步行;在禅坐时,你应该就专注在那件事上。不论你是在行、住、坐或卧上,都应该努力保持镇静。

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它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能能够生起的地方。

当根、尘接触时,迅速地传达给心识,经由心识彻底的审视和检查之后,又回到中央来,这就是我们安住的方法一一保持警觉、清明的行止,经常以智能观照,如此,我们的修行也就完成了。随时清楚自己的心,并掌握住心对境的反应,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它们怎么来、怎么去,怎么现起、怎么消逝,这一切都要透彻地了解。就像蜘蛛“网捕”各种昆虫,而心是以无常、苦、无我来“收摄”念头。这就是给我们心灵的养分,给一位觉醒的人的养分。

如果我们能经常觉醒,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会像这不间断的流水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徘徊不定,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仅仅会像那水滴一般了。

醒悟,并不表示对世间的憎恶,而是心的清清楚楚,了解到事实是无可挽救的,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放下执着,以一种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过智能观察,了解到“诸行”

的自然改变,而住于宁静中。

修行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感官的收摄、饮食的节制、觉醒。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外尘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经常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食你所需的量,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要建立觉醒,是必须不断地精进,正如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继续进行的呼吸一样。

“无常”这真理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却也是最深远的。

如果我们拥有正念,我们便会看到无常,一切事物的无常;我们将见到佛陀,并且超越轮回的痛苦。

不论何时,有什么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起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来截断它。这“不确定”

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一个能开展智能。

无常和耐心的忍,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导了……无常:一切都是不确定!那不确定,那是短暂变易的!在心中有“无常”的谈话,把真理、变易、世间的不确定性都列入考虑。这就称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谈话。

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钱财,都单纯地是我们的约定成俗罢了。以正法的观点来看,它们都不是我们的,甚至连这具身体都不真的属于我们,只因为我们想象它是,并不会使它真的是。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后同意称它为盐,这样能使它成为盐吗?噢!是的,可以,但只是名称而已,不是实质上的。想象沙为盐,不会使它成盐。

这是涅檠的本质:它是火的熄灭,是热的冷却;是宁静,是生死轮回的止息。是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永灭。它超越快乐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宁静。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能,哪里就有宁静。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应该就在那而解决这问题点。从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实法修行。你要到何时才能见到苦谛呢?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无沦什么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点上修行。

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杂染),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

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约束运用感官,所以就会责怪外界带给我们痛苦,一旦我们自己去除了错误的见解,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满足。

仅仅是感官的抑制,虽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够,因为无论如何的去抑制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与意,如果没有智能去了解贪欲的实相,那么想从中得到解脱是不可能的。

佛陀教导抑制,但抑制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看任何东西,不听任何东西,不闻、尝、触或想任何东西;并不是那个意思。

如果你执着于感官,就如同上钩的鱼儿。

我们必须如实地看事物一一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这就是结束所有我们问题的方法。

平静是引发智能的基础,而智能则是平静的成果。

导致你受苦的不是身体,而是你错误的知见,当你误解时,你就被混淆了。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智能升起以前,将专注力先稳固地建立起来是必要的。专注心念可以比喻为打开电灯的开关,而智能就如同结果出现的光;专注力又如一个空钵,而智能就好象你放人钵里的食物。如果没有钵,便没有地方放食物了。

佛法的修习,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禅修的目的不仅于经常平静自己,让自己脱离忧恼而已,而是要洞见和绝灭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