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学问答(五)(5)

是佛法、还是外道?完全看它有没有依据的经典。佛法的修学,无论哪个法门,都有经典做根据,这是正法;不依经典,自己想些方法来修行,这是邪法。可是经典也有伪造的,我们要如何去选择?要以《大藏经》为标准。中

是佛法、还是外道?完全看它有没有依据的经典。佛法的修学,无论哪个法门,都有经典做根据,这是正法;不依经典,自己想些方法来修行,这是邪法。可是经典也有伪造的,我们要如何去选择?要以《大藏经》为标准。中国最后雕刻的一套《大藏经》,是乾隆时期的《龙藏》。这里面所搜集的经论都是靠得住,所以《藏经》是我们的标准。而现在民主开放,自己的著作,朋友的著作,都可以放到《大藏经》里。于是我们的选择,决定要依靠古本。

第二、“依义不依语”,要依佛经所讲的意思,不一定要依靠言语。经本传到中国来,经过多人翻译,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譬如《金刚经》梵文原本只有一种,但在中国有六种译本,我们今天流通的本子,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而玄奘大师也有译本,都是同一个梵文的本子,只是译得不一样,都是对的,重要的是要“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能够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称作“了义”。如果那个经典再好,对我来讲太深,我无法受持,而且很难得利益,这就是“不了义”。譬如净土法门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很容易、很方便,又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对我来讲,这是了义。所以,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在个人。于是,末法时期的了义经,就是“净土五经”;老实念佛,这是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学佛要依理智不可依感情,依感情一定会走错路。依理智,依智慧,有理性,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懂得这些道理,邪法与正法就有能力辨别。

126. 学佛前买的皮衣、皮鞋,自己不穿,可否送人?还是埋掉?

从前买的,还是可以穿,坏了再将之丢弃;没有用坏,丢了不是浪费?佛教我们要爱惜物力,没有教我们浪费。你买的东西还是新的,就可以送人,尤其是皮衣,供养老人最好。出家修行人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怕冷,非皮衣不能保暖的,可以开缘。所以,佛法通情达理,佛所制定的戒律,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我们应当要遵守。

127. 朝阳寺有一位居士,止语修行两年多。我后来发现他的心地并不清净,言谈中现烦恼相。我认为这种修行,即断了与众生的法缘,这种苦行是很悲悯的事。请问这种修行方法对吗?

你的想法很正确。止语目的是在专心,远离外缘的干扰。口虽不说话,还常用笔写东西传递给人,这个多麻烦,不如讲话方便。他的这种止语是形式上的,念头上并没有止住。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净,心地不染,心地离缘。形式上,遇到有缘的众生也要帮助,止语也可以帮助人,帮助哪些人?废话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说话了,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不说话。但是要契机,你所示现的如果不契机,这个示现是白费的,没有人能懂,没有人能受感化。总而言之,我们心之所思、行之所为,一定要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好处;不能利益众生的,我们不做。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应当多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业,感化社会大众之事。

128. 我念佛求往生,但家里有供仙,这是多生多劫的缘分。请问如何才能避免临命终时往生产生障碍?

这个事情,我在香港有见过。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家里面供狐仙,这大概是没有学佛之前就供养的。狐仙保佑他,对他有恩德,他学了佛之后,还不能放下。那可不可以继续供?情理上是可以的。你每天诵经念佛给狐仙听,劝狐仙一同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好事情,你也度了他。狐仙虽然是仙人,但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福报享尽,寿命尽了,还是会堕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供养的这些天仙、鬼神,可以请他做护法神,将他供养在佛像两旁,每天让他跟我们一起做早晚课,不必把他请走。所以,你做早晚课一定要很认真,否则他会生气,会惩罚你;很认真的做,自利利他,自他两利。

有不少同修家里供祖先牌位,这是诸佛菩萨所赞叹的。祖先牌位也供在佛像两旁,我们拜佛也拜祖先,敬佛也敬祖先。敬佛是尊师,敬祖先是孝道,这都是很如法的,值得提倡。我们在新加坡的讲堂里面,供奉两个总牌位,一是中华民族百姓祖先,一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祖先。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念念不忘,这是遵守佛陀的教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