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法门

慈悲法门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慈悲法门

◎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慈悲心不碍毕竟空,毕竟空不妨慈悲,虽行慈悲常毕竟空。毕竟空不舍慈悲,是故超凡越圣,称菩萨行也亦是空悲二道。《法华义疏》

◎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为四?一者,修大慈心救护众生;二者,修大慈心度脱众生;三者,修大慈心觉悟众生;四者,修大慈心为令众生入涅槃故。

◎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为四?一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诸恶道住善趣故。二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舍诸恶行习善法故。三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小乘入大乘故。四者,修大悲心为令众生离于生死得涅槃故。《大宝积经》

◎慈悲犹在,发佛道心时,还得增长,名为大慈大悲。

◎菩萨大事者,所谓不舍一切众生。然度众生必须二事:一者,内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济。《金刚般若疏》

◎遍拔众生生死苦即是大悲心义,与众生大涅槃乐即是大慈心义。虽内有慈悲之心,未有慈悲之事,是故菩萨修行布施等万行而拔济之,令其离苦使其得乐,即是成上慈悲之义。《金刚般若疏》

◎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 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优婆塞戒经》

◎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如是慈悲能断不善,能令众生离苦受乐,能坏欲界,是慈若能缘于欲界,名欲界慈。《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 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优婆塞戒经》

◎是菩萨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断爱恚故。

◎若割耳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闻法信故。

◎若割鼻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受端严无上持戒香故。

◎若截足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得如来四神足故。

◎若截手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欲摄取一切众生得寂静故。

◎若分解支节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令具足六波罗蜜故。

◎若挑眼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得慧眼故。

◎若斩首时亦行忍辱,起慈悲心,为得如来一切智首故。

◎是菩萨如是忍辱趣向思惟,愿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大宝积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