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慈悲观

菩萨的慈悲观 ◎如是菩萨能观众生及以法相生于大悲,不能观察无缘之相生于大悲,是故不得名为大悲。如来能具如是三种故,名大悲菩萨。 ◎菩萨修集大悲故,得身寂静、得心寂静。以是身、心寂静

菩萨的慈悲观

◎如是菩萨能观众生及以法相生于大悲,不能观察无缘之相生于大悲,是故不得名为大悲。如来能具如是三种故,名大悲菩萨。

◎菩萨修集大悲故,得身寂静、得心寂静。以是身、心寂静因缘故,能破众生所有烦恼,住于净地、一子之地,于诸众生爱之如子。

◎菩萨以大悲因缘故,为诸众生勤行苦行,心无悔退。如声闻道,悟四谛时,受无漏乐;菩萨修悲亦复如是。

◎菩萨修悲但为众生,不为自身;修悲因缘,菩萨乃至不惜身命及外财物;修悲因缘,舍身、受身,终不毁失如来禁戒,难得三昧即能得之,难得智慧即能得之。

◎菩萨系心思惟诸善方便,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

◎如来于经中说:「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在何处?当言住于大悲。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故名大悲。」

◎为坏众生瞋恼心故,思惟方便,知恩、念恩。无有求者,先意行施。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

◎求者三至,若不施者,是名犯重。不犯者,若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怜愍者有五因缘:
一者、受苦众生,
二者、行恶众生,
三者、放逸众生,
四者、邪见众生,
五者、乐烦恼众生。
一、受苦众生者,常受苦恼,乃至无有一念之乐。是名受苦。
二、又有众生,虽不受苦,造身、口、意十恶业道,如十六恶律仪。是名行恶众生。
三、复有众生,不行恶业,不受苦恼,贪着五欲,耽乐嬉戏,贪爱己身,不修善法,是名放逸。
四、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为求解脱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邪见,如外道等。
五、复有众生,不受苦恼,不行恶业,亦不放逸,亦不邪见,具烦恼系,烦恼障故,不修善法。是名怜愍因缘。以是因缘,怜愍之心遂得增长。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有七种。何等为七? 一者、无畏,二者、真实,三者、不愁,四者、不求,五者、不爱,六者、广大,七者、平等。 一、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无所畏故;修三业善,为破众生诸恶业故,是名无畏。 二、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非烦恼爱故,非法住,非毗尼住,非妄语,不教化于非处,是名真实。 三、菩萨摩诃萨以怜愍故,为诸众生勤修苦行, 心无忧悔,是名不愁。 四、一切众生不求菩萨,而诸菩萨自修慈心, 是名不求。 五、菩萨摩诃萨修怜愍时,于诸众生无有贪心。 无贪心者,不求恩报及慈心果,是名不爱。 六、菩萨修慈设有众生打骂恼害, 终不舍于修慈之心,是名广大。 七、菩萨修慈不为一人,普为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法界,是名平等。是为七法。 菩萨具足如是七法,名为菩萨至心清净。

◎菩萨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断爱恚故。

◎菩萨摩诃萨若为众生所打骂时,作是思惟:
一、缘我是身造作恶业,今自受报,云何于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烦恼,今若不忍后复增多,不忍辱者是则名为苦烦恼因。
二、我所受身及诸烦恼,非众生过自是我咎,若有恶事实不乐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复当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云何不忍。
三、声闻、缘觉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况我今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而当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萨禁戒,修八正道,得无上道。

◎菩萨修集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一、众生缘者,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谛观一切三聚众生:(一)受乐,(二)受苦,(三)受不苦不乐。
(一)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观受乐者,令其增长;
(二)观苦众生,灭苦生乐;
(三)观不苦不乐者,断除苦、乐,令得涅槃。是名众生缘。
二、法缘者,菩萨摩诃萨唯观法相,不作众生相:「若我修慈无众生者,唯得离苦,谁得受乐?」是名法缘。
三、无缘者,舍众生相及以法相,增长慈心。是名无缘。如慈余三无量,亦复如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