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菩提心,对于普通的学佛人来说,是很难真正生起来的,这个发菩提心,是需要宿缘成熟,才能在自己的心中,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我们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越陷越深,很多普通的学佛人,连菩提心的真正意义都不知道是什么,鉴于这种情况,近代的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为了便于人们明白,就对这个菩提心作了通俗易懂的说法,他开示说:“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又开示说:“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须以菩提心为本,则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无菩提心,则功德微劣,难登上品。”
对于出世间的佛法来说,是以发菩提心为首要的根本的要务,而这个菩提心,对于普通的学佛人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发起来的。这个发菩提心,是一个修行的人,善根成熟了,才能真正从内心发生出来。在发菩提心之前,还有一个发出离心;在发出离心之前,还有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止恶行善心”善根功德基础。其中的出离心,他是一个转折点,既是世间法的转,也是出世间法的入。我们看《佛说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先发善心做善事,一边修福一边修慧,最后才福慧具足功德圆满而成佛的。真正的佛法落实在现实的世间中,都是这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修福,一条是修慧。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要福慧双修,这是正确的。 在世间法上,佛法强调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止恶行善,不但是世间法的总要求,也是出世间法的基础。也有把这两句称为佛法的略戒,比如印光法师开示说:“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他又开示说:“戒为一切善法之根本,然律文繁多,或难详读详记。但于心中常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关于戒律的重要性,我想学佛的人都是有所了解的,在《佛遗教经》中,释佛临入灭之前,所重点讲的依然是戒律的问题,佛在本经中首先开示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中略)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印光法师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