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照与智慧

觉照与智慧 佛法的禅修就好像一趟心灵探索的旅程,旅途中有各色美丽的景致,但也可能进入蛮荒之地;有让人惊喜的收获,也可能有沮丧不顺心的遭遇。 就如同探险一样,须要完备的工具和心理、体
觉照与智慧

佛法的禅修就好像一趟心灵探索的旅程,旅途中有各色美丽的景致,但也可能进入蛮荒之地;有让人惊喜的收获,也可能有沮丧不顺心的遭遇。

就如同探险一样,须要完备的工具和心理、体能上的准备,以及详细的地图和有经验的向导;心灵探索之旅也须要有佛法的戒律、禅定为资粮,以及佛法的正见、明眼的善知识为引导。而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去实践和体验。

如何开始进行心灵探索之旅呢?当您在大致不受干扰的场地和空闲的时段中开始进行禅修,这时候,您的心就由向外看转换成向内看,也就是「觉照」,也称为内观或觉知、觉察,就像探照灯一样,将前面的东西照亮,看得一清二楚。向内看并不是说把注意力封闭在内心,对外在世界浑然不知,而是以身和心作为主题,外在世界作为背景,而觉知、觉察整个的实际状态。

觉照的进行,从哪里开始比较好呢?就一般而言,从觉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入手是最容易的,开始您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何觉知?就是呼气的时候知道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吸气,无论呼吸是长是短,都不要去控制它、改变它,只要了了分明就是了。

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全身,您可以从头顶逐渐移到前额、后脑、两耳、两眼、鼻子、嘴巴、嘴唇……,往下一一注意,直到脚底。一部份、一部份去觉知生理的状态——松、紧、冷、热、酸、麻、痛、痒等等,进行的速度或细微或粗略可以自行调整。您也可以随机式地就身体比较有反应的部份加予觉知,很重要的是对身体的放松或紧绷的觉知。

当您把注意力收回到身上,身体将自动调整它的生理变化,朝向更为放松、暖和、舒畅的感觉,不过这是自然的过程,不要刻意去操控它。当在活动时,也要觉知自己的动作,包括手势、两脚的移动,弯腰、蹲下、站起,甚至洗脸、刷牙、拿东西、开门、关门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学习了了分明,不只是被习惯的动作所推动。能够这样学习觉知、觉照,就可以培养定力。

其次,您可以发现身体与情绪的关连:当情绪起伏时,觉照到从事件的发展到身体反应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譬如遇到交通壅挤时,心情就变得烦躁。

对于所有情绪的生起,如气愤、哀伤、担心、惊恐、嫉妒、失望,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也要如实觉照,才会慢慢脱离情绪的漩涡,不致被它淹没。您可以学习看看自己闷闷不乐时,身体是否有点僵硬?高兴时身体是否舒畅,呼吸心跳是否加快等等的身心反应。

常常这样觉照,您将会发现似乎有一个不动的觉照者在观看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身心的活动景像。既不加以批判好坏,也不必解释原因,只是单纯的觉照而已,禅修到此地步,可以算是有点进步了!正如神秀和尚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虽然这种旁观、超然的觉照心境不是究竟的智慧,但在禅修过程中,返观自照的「清澈光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样才能将纷乱、混杂、变动无常的身心状态分离出来,成为「所觉」的对象,另一方面的「能觉」则是识的作用。

要再深一层去观照「能觉」是缘起无我的,能觉、所觉是依存的假名,没有实体的「灵明觉知」的「自我」、「真我」、「灵性」、「本体」或「本性」。能所双泯,身心、我、我所皆是空幻,所以虽然常觉照而恒寂灭,这就是般若智慧。惠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您或许会问:「当身体不适、情绪波动时,为什么不立即反应呢?」因为如果没有觉照,我们很可能卷入其中:对于苦的感受,会拒绝、排斥,并且采取行动想办法去除它;对乐的感受,会染着、沉溺,并且采取行动想办法留住它。因此而完全失去觉照,陷入一个接一个的思想和念头里,停不下来。

那么,在觉照时,思想和念头不断涌现,该怎么办呢?要用同样的方式,把它们分离。觉照和心念是怎么分离的呢?不要卷入心念的起伏。譬如说,主管用不太礼貌的口气跟我说:「还不快点过去,站在这里干什么!」心中不悦,起了一个念头:「有什么大不了!」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办事。这时就失去觉照,落入妄想中了。这时如果生起觉照,就能抽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批判好坏,也不必解释原因,只是单纯的觉照,心中就会拥有一分的平静。

或是静坐时,有人在旁边说话干扰,心里很懊恼,起了一个念头:「真讨厌,怎么不快点离开!」如果没有觉照,又再起一个念头:「我怎么修行这样差,念头那么多!」然后再想:「拜托不要再想了!」妄念像苍蝇一样愈赶愈多,怎么办呢?还是回到觉照。无论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或观息,直接回到正念就是了。正念生起时觉知正念。杂念生起时觉知杂念。觉知像镜子一样,一直照映自己的身心变化,这样就是在禅修了。

您或许会问,禅修中还有情绪和杂念,怎么能进入禅定呢?其实情绪和杂念是因缘生、因缘灭,从有情绪和杂念进入到没有情绪和杂念,中间并不能保证不再生起情绪和杂念。将入定和出定视为平常,才是智慧。

真正的智慧解脱在于彻底断除情绪和杂念的根,也就是「常见」、「我见」、「自性见」。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见到一切事物的流动、转换,聚合、消散,在相依、相待中存在,也就是缘起无自性。既然无自性,那么所有的是非、好坏、美丑、大小等等都是相对的认知,不是绝对的,看事情就不会固着、拘泥在一个点上。思想清晰、不混乱、不打结,就可以灵活、务实地面对当下,就没有多余的杂念和情绪化的反应。

另外,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接纳各种苦乐、毁誉、成败、得失的无常相,明白它的缘起无自性,这一切境界相并不是单凭个人的希望、期待、计划和努力就能决定的。既然如此,想太多、担忧、伤心、惧怕、悔恨都是无意义的,因此,能做的就随缘去做,其余的一切就随遇而安了!这就是所谓的「行所当行,受所当受」。

能在觉照中加入般若智慧,即使没有刻意入定,由于没有杂念和情绪的干扰,身心寂静、轻安,智慧明照,这是佛法的殊胜禅修呢!
(作者:中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