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也曾用自己的法名“长庚”,给小说中人物命名,那就是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鲁迅此举,很有自我揶揄、自我幽默的意味。 然而,佛教对鲁迅的影响,还是在于思想方面的启示,以及向他灌输建立崇高人格的力量。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环境错综复杂,鲁迅必须面对来自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层层迫害、围攻挞伐,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的反击或驳诘文章,尽管辛辣尖刻、冷峻深沉,然而内心深处还是饱含悲悯的情怀;鲁迅从佛学中吸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思辨智慧,充满辩证的思考方式,助他透视事物的深层真相。有人认为,鲁迅晚年很容易便接受了唯物辩证法,与他早年深入钻研佛学,吸取了佛学和佛理中蕴涵的辩证思维,不无关系。也就因为具有清晰的辩证思维,鲁迅的论战文章,才能一字褒贬,精警深邃,鞭辟入里,产生发聋震聩的作用。 佛教深刻的思辨哲理相信对鲁迅的生活,处理人生的种种问题,产生正面和积极的作用。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记述鲁迅向他这样剖白:“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我个人认为,释迦牟尼那种大哲的精神,对鲁迅思想的启发,崇高精神、伟大人格的建立和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精神,佛家下地狱的勇气,正是一种典范。鲁迅爱护青年,他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矢志舍己救人,普度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菩萨精神,行菩萨道。曾有人指出,鲁迅的“无畏”、“通脱”,敢以一人的力量担当宇宙苦难的性格,正是佛家子弟的境界。鲁迅也说:“站在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这是鲁迅个人的宣言,何异不是“狮子吼”!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是宗教家,慈悲大爱,引导世人向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致力于催生新的文化,改革人性,力匡时弊,振邦兴国。 鲁迅对中国古代的两位高僧,法显与玄奘,也极为推崇,他们生在不同的朝代,同样是为了求取真经,寻求真理,渡流沙、越葱岭,千里跋涉,千辛万苦,前后耗费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他们舍身求法、厘清疑惑的精神,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赞誉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从他们的身上,吸取营养,筑构自己伟大的人格力量,跻身于中国近代的伟人之林,“中国的脊梁”这样的丰碑,鲁迅也是当之无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