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高度来看,《阿凡达》表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斗争。人类中心主义者拥有毁灭性的高科技,用钢铁机械大肆掠夺,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生态中心主义者以树为家,信仰的“圣母”就是生态规律,能量守恒,一切生物都是兄弟姐妹,食物则是能量流动的方法之一。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引发我们对环境伦理观的思考。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去改造整个世界。生态中心主义则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也要对大自然的其他生物物种乃至其他无机物讲道德。他们承认一切生命和自然物都是神圣的,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享有道德权利。《阿凡达》正是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碰撞以电影这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们认识到正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物欲需求无限制的增长。 1985年,日本伦理研究所理事长丸山竹秋首次提出“地球伦理”一词,就是以地球的安泰为最高目标的,靠地球人实现的有益于地球人的伦理。地球伦理并不是单纯的社会规则,而是构成人类生活基础的东西。这一学派的核心思想是,有了地球的安泰,我们的幸福才会得到保障,所以污染、破坏地球环境,扰乱秩序等等的行为,就是伦理学意义上根本性的恶。而《阿凡达》一片展现的伦理价值不仅否定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伦理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地球伦理”价值观,进入到以“圣树的种子,纯洁的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灵性生命价值体系。
极乐净土——美好生态环境的理想世界 从《2012》到《阿凡达》,这两部融汇人类高科技成果和最高艺术形式的电影作品,以绚烂震撼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人类对当前生存环境的无限忧思和深刻反省。可惜的是,人类贪欲的列车已经行驶得太快,人类文化价值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也已是积重难返。 佛法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堪忍”,揭示这个世界“苦”的本质。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人心三毒炽烈,五浊增盛,感致的环境自然也就渐渐转化为“无可忍”处。在《无量寿经》中,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评价,释迦牟尼佛一次次地说出“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这样痛心疾首的话语。 由于是众生共业所致,人类的终极命运前景黯淡,指望从根源处改变从而感致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其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西方文化与宗教面对末日灾难,所开出的药方就是诺亚方舟,在《2012》一片中对此理念也有一番形象诠释。而以佛法的慈悲智慧与广邃的视角,也为身处浊恶之世的众生指出了一条最终的解脱之路,那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确切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佛说无量寿经》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宝树之庄严灵德到音乐之殊妙和雅,从堂舍之伟观到宝池之奇德,直至饮食、衣服、供具之随心所愿、随意所至,可谓具体翔实,令人向往。 西方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大慈悲心中流露,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时,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种种庄严,集一切刹土美好庄严之大全,故人心平等,环境祥和,是法界众生最真实、最安乐的归宿,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