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1972年,国际著名的两位哲人,也是分别代表东西方不同思想的两位大师——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在伦敦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哲学、宗教、环境、命运的广泛对话。在两位哲人的对话中,提出了人类与环境应保持和谐的观念,即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作为深受佛法思想浸润的池田大作自不待言,他极力提倡以佛教“依正不二”思想来审视和探讨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而作为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汤因比也非常赞同以大乘佛教为代表的生态平衡观念。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因为人类的贪欲无度等非理智的错误行为,侵犯了自然的尊严,最终自然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了人类自己的生存,自作者必自受!因此,他们认为,佛教的有关理念应该被人类普遍地接受。
从心态平衡到生态平衡 “依正不二”的思想源于佛法,“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主体所依止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二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佛法依正不二论与儒道诸家的阴阳五行论、齐物论、天人感应论,有着某种共通点,都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这是东方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佛法认为自然界本身是维系独立生存的生命的一个存在,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共益。佛法的“依正不二”思想即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依报)的问题和解决人类生命主体(正报)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佛法认为,无论是生命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究其根源皆来自于我们心中的“贪瞋痴”三毒,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和破坏最终的心理根源是心中的贪欲;而这种无限的贪欲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衍生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致国与国的冲突,竞争最终导致瞋恨,升级为战争;这些在竞争压力下所产生的种种不顾未来、以邻为壑的行为就是无明愚痴之心的典型反应。 《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法明确直指世间问题的最终根源就是心念。当政治家们坐在谈判桌上为限制彼此的碳排放量而讨价还价时,当会场外各式各样的环境保护组织以各种方式向政治家们施加压力时,当各类经济学家试图在新的模式之下重新寻求高速发展之路时,却从未尝试过从反思人类生存哲学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应该说,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其根源皆来自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群体性的心态失衡。
《阿凡达》与“地球伦理” 几乎与《2012》同时,另一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也引起了普遍关注,这部电影用最新的3D音影技术制作将观众带入美丽的潘多拉星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大自然原生态的无穷魅力,展示了冷酷功利的工业文明对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的无情清洗。人类的贪婪已经毁灭了地球,仗着高科技的优势又开始入侵潘多拉星球,在冰冷的机器面前,潘多拉温情的生物显得是那么柔弱无力。这种对美好世界的残酷毁灭行为最终引致一部分“良知未泯”的地球人的反叛,与潘多拉星球的生物一起战斗,将贪婪、残暴的人类逐出潘多拉星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