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净土》杂志2010第4期 作者:金鼓 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惧和焦虑,与人类普遍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有关,是现实危机感的心理投射。 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这标志着在全球政治层面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摆上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议事日程。时隔不久,一部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全球公映,将全人类对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焦虑以至绝望的心理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2012》是人类现实危机感的心理投射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喜马拉雅山一座山峰上的寺院里,一位老喇嘛面对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大海啸,从容地撞响寺院的大钟,这钟声已是人类末日的丧钟了——这是当下风靡的美国大片《2012》里经典的一幕。整个喜马拉雅山、整个地球都被滔天的洪水淹没了…… 《2012》用高科技的影音特技效果,将人类内心深处的这种恐惧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地震、干旱、洪涝以及地陷等自然灾害频发,现实的灾难与电影情节若合相符,更加剧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群,在深层意识上都有一种驱之不去的末日情结,从文化层面上分析,这种情结来自于西方文化与宗教思想中的“末日救赎”理论。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则来自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折射在群体意识上,就是人类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也就是说,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惧和焦虑,与人类普遍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有关,是现实危机感的心理投射。 《2012》以艺术的手段,唤醒人类的危机感,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虽然说电影只是电影,谈不上是对世界的真实预言。但是没有现实生活中日见频繁的灾难,没有现代人类普遍的生存危机感,一部艺术作品绝不可能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心理共鸣。
“世界末日”是天灾,更是人祸 究其实,人类的生存危机,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的极大破坏,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的毁灭性侵害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而造成这种生态危机的基本哲学思想基础则来自于西方文化所崇奉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中心主义相信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只是为人类所利用的工具,人类优越于自然万物,与其他生物无伦理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为统治自然的技术决定论思想铺平了道路,而由日渐精巧的现代科技所武装起来的工业文明则一步步地对大自然进行着无止境的改造和索取,最终导致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失衡以致恶化。2009年,全球政治家为生态环境问题齐聚哥本哈根,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这一行动本身所传递出来的紧迫信号已经远远大于它所能达成的具体协议。 早在1972年,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智囊组织——罗马俱乐部就发表了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振聋发聩作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在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同时提出“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其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指出:如果人类不能对自己的贪婪欲望和增长的速度加以约束的话,最终的崩溃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可惜,思想家的睿智并没有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三十多年后,当政治家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时,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不堪负累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