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随缘更需悲智愿行(3)

1.和合离散皆是缘,缘生缘灭,世上竟无可执著之人、亦无可执著之事。 2.得失在心,迷悟在心。站在窗口看花园,看到的是玫瑰、抑或是垃圾,只在于如何看,玫瑰还是玫瑰,垃圾还是垃圾。 3.自作因,自受果。流转世间

1.和合离散皆是缘,缘生缘灭,世上竟无可执著之人、亦无可执著之事。

2.得失在心,迷悟在心。站在窗口看花园,看到的是玫瑰、抑或是垃圾,只在于如何看,玫瑰还是玫瑰,垃圾还是垃圾。

3.自作因,自受果。流转世间,招感受报,坦荡于承受和消解以前造作之业,更需谨慎于造作未来担当之因,“不做”并不意味着“不作”,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惜善缘,把握当下之修行,此方是正道。

4.随缘之“随”,不是等待缘之生灭,更是积极创造善缘、增长智慧、积累心力,所谓积德行善、念佛供养、亲近善知识、修行六波罗蜜等均是,念念生当下即念念修。

5.心净则国土净。不昧因果,方能不滞因果,本来无一物,无尘可染。

6.随缘不仅是“随波”,更是“逐流”。波水相即,离了“波”即无“流”;但“流”才是“势”,才是标的。不断超越水波荡漾之迷惑,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懂得发菩提心之妙用。

7.随缘并非言语,更是实践。只有当“随缘”不再停留于遇事缩头的消极怠工状态,才能焕发出大丈夫气,真正放下自在。

随缘如上,则积累心力,清净自心,了无挂碍,若《妙法莲华经》中之长者对穷子,悲心深厚,智慧通达,随顺因缘,从儿子“舍父逃逝”时的四处寻求、“对父不识”时的方便“诱子”直至“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时的付诸如来家业,游戏神通,如牧心牛,步步引入,一气呵成。对人如此,方是真正菩萨道;对己如此,方得成就波罗蜜。

故,真正的随缘,需具足悲智愿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