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更需悲智愿行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
编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来自世界各地、三大语系的高僧大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出席此盛会。论坛期间将就佛教现状与发展等诸多话题举办多场分论坛。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老师在论坛期间发表了题为《随缘更需悲智愿行》的论文,就看破和随顺的关系以及与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民众日常价值观的组合部分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全文内容如下: “随缘”成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一,是佛教智慧发致日常妙用的经典案例。在日常语境中,“随缘”是应对“求不得”的豁达和淡然态度,往往反映人们遭遇逆境、行事不顺时的超越: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且待来日。随缘与“有求必应”的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民众日常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缘”形似于无可奈何时鸵鸟式的逃避和放弃,因而有时往往成为怯懦的借口,但二者其实如孔子与阳货,貌似而神差万里。真正的随缘,需以“看破”为前提,并根据具体的机缘,以宏大的愿力和深广的智慧随顺因缘、积极应对。看破和随顺,唯有在日用家常中随立随遣、随遣随立,方能以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得一个了无挂碍。 一、看破为随缘发用之根本 “看破”,看什么?破什么?看诸法实相,破烦恼执著。并非世人单独有个离开事相需破的烦恼,也并非有一个离开事相而独存的实相,而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僧肇说的“立处即真”,看破即看“实”,即如实谛观,也即自净其意。 “看破”的基础在于佛教的缘起说。缘起是佛教认识世界的视角,是佛教的理论基石,也是佛教法轮长转、广为传布的根本内容。在佛教看来,这个视角并不是佛教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是佛陀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把握,是契入了世界的实相,也就是揭示了真理。当年释迦牟尼放弃迦毗罗卫国太子的身份出家修道、放弃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所觉的就是这个缘起的世界真相;《妙法莲华经》中所说佛为了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知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诸法缘起的道理。因此,《杂阿含经》卷十三中,佛陀称说此缘起法为“第一义空经”。 仔细分析,佛教缘起论而看破的四层意思:其一,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故彼此依赖,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据此为缘起性空;其二,诸法因缘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作因必受果,此为业报轮回;其三,诸法因缘随生随灭,因而流转迁变,无有自性,此即无我无常;其四,诸法因缘和合故空,因缘和合故有,离空无有,离有无空,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相即,不一不异,是为性空妙有。缘起论既解释说明了世界和人生命运何以如此,又指明了人努力的方向和道路。 因此,看破即契入诸法因缘生因缘灭的真实,也即通达生死流转的原因和了生脱死的根据。顺观十二因缘,即知轮回之生生不息;逆观十二因缘,即明人生之瞬息机缘。看破即明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明了诸法即性空即缘起。看破方能于相而离相,达到个从容自在。 是否以“看破”为随缘之根本,就如同百丈与野狐之间“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的区分,“看破”了方能“不昧因果”,度脱野狐身;未达而为达,则如增上慢人,法华会上入宝山而空手归,与自在插肩而过。 二、对机是随缘发用之基础 随缘从根本上说需悟入诸法实相,贯彻到日常妙用即是了知具体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合方式,就是真实、具体、细致地把握和合生法的因和缘,知其然、所以然以及未然、将然,看破因果相续、因缘和合,也就是需对机随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