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为何少了“中国味”?(2)

国学从基础学习材料来说,《论语》是经典之一。在这部孔门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中,围绕“仁”的阐发,精辟地论述了许多为人治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历来列为“四书五经”之首。20世纪初以前的学子,

   
    国学从基础学习材料来说,《论语》是经典之一。在这部孔门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中,围绕“仁”的阐发,精辟地论述了许多为人治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历来列为“四书五经”之首。20世纪初以前的学子,至少《论语》、《孟子》是读得滚瓜烂熟的。而在科举时代,“四书五经”不仅要背出原文,甚至还要背出其中一些注解。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读经了。当然,要求全面一点,读的不仅是“四书五经”,还要扩展到“十三经”,或者还可以包括《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
   
    今天的学生读经当然没有必要一部部都去读,都去背,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去背。中小学生读经,可以是给文言文学习打基础,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民族文化思想传统。教师应该从文化思想传承的脉络上,有针对性地精选一些经典著作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
   
    引导青少年接触国学,精读经典,需要各界进一步反思传统文化思想长期的断裂、缺失和现实的、长远的重大意义。当我们面对美国人把孔子诞辰9月28日作为国定教师节的时候,当我们面对韩国人“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时候,当我们得知75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致认为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学习2500年前中国孔子的思想的时候,我们既自豪又惭愧,愈加认识到和谐建设的深远意义,愈加认识到当代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
   
    蒙学读本的非蒙学教法
   
    ■邱剑云(上海市松江二中语文教师)
   
    就中学生接触国学的总体情况而言,目前仍处于启蒙阶段,而《三字经》可以是一个较为适合的入门读物。按经典文本的标准,《三字经》似尚不足列入其中,只是一种国学的启蒙读物、辅助读物。但作为旧时代的蒙学读本之一,《三字经》称得上是一部简约型的“中华文化小百科”,举凡教学的道理,为人的品格,读书的方法,历史的变迁,求知的层递,学习的楷模等都有所涉及,有所涵括。以此为起步,便有了些学点国学的准备,以后可以由此跨入门槛,以至进入堂奥。

    《三字经》有较强的诵读功能。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谐韵流畅,琅琅上口,读起来有兴味,背起来不为难。一经背熟,便不易遗忘。我校几位语文老师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每周安排课时引导起点班学生学习《三字经》。学生学一段背一段,学完全文也就背熟了。但中学生毕竟不是蒙童,已有了一定的审别能力,老师教读《三字经》自然就不同于旧时私塾的死记硬背。先是“拿来”,一读二抄三背,结合必要的“训诂”、“句读”,使学生能够理解、熟读、背诵;然后是消化吸收,一曰析,即分析文意,并指出不足之处,二曰联,即联系实际,三曰写,即写出感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行成文。此为引读六法。实践证明,蒙学课本用非蒙学的教法更适合现今的学生。推而论之,其他经典文本的教读是否也可以此为参照呢?
   
    记得年前某地有一日本商人以“三光”为名注册新办公司,遭到当地不少人的抗议,说是日本鬼子还想以“三光政策”对付中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把这一新闻说给学生听时,他们稍稍愣了一下,便有人说:“三光”怎么就一定是三光“政策”呢?《三字经》里不是有“三光者,日月星”吗?其他学生纷纷附议。这事至今想来还觉得有意思。看来读读《三字经》还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
   
    也许有人认为,中学生从读《三字经》起步太浅了,此话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如前所言,《三字经》的内容并不浅,学生入门“经典”之前,浅明晓畅的文字有利于激发兴趣。夏丏尊先生翻译的《爱的教育》,文字很浅显,说是献给十一二岁的读者,却教育了几代人。现在个别所谓的精英学者写起文章来满篇炫人的词语,欧化的句式,“深”倒是“深”了,可就是疙里疙瘩看不下去。这也反证了“浅”有“浅”的好处,不宜一票否决。我常常对我所带的文学社社员说,要尽可能读点经典,懂点国学。至少你能懂得“府上”与“舍下”、“令尊”与“家父”之类的不同用法,看出点电影电视里的自说自话,也不至于欣然接受“论语是一部教人快乐的书”的论断,以致对“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评断一脸茫然。
   
   
国学,如何走进课堂
   
    ■李支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早在1600多年前,《论语》就传入日本,现在日本许多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习《论语》和中国古诗。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孙子兵法》配备到人手一册,当时美国媒体有一种说法:“一位看不见的中国人指挥美国人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韩国甚至有句俗语: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更多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广为流传。
   
    而在我们国内,天天上网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的屡见不鲜;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钻“故纸堆”……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正在被我们遗忘。因此,国学如何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与校本教材开发结合。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各校可根据本校师资情况开设选修课。国学进课堂,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八要八不要”:一要提高认识,不要盲目跟风;二要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三要去粗取精,不要全盘照搬;四要生动活泼,不要一味灌输;五要编好教材,不要随心所欲;六要保证课时,不要随意“补白”;七要培训教师,不要滥竽充数;八要掌握“精髓”,不要粗知“皮毛”。
   
    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结合。从广义来说,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因此,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