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念处观照感受,觉察快乐、痛苦和不苦不乐的感受。也就是去了知快乐,知道自己有多快乐;或者去了知悲苦,并知道自己有多悲苦;或者去了知那种既不快乐也不难受的中性的感受。 感受是领略目标的现象(法)。当接触后,感受便从心识中产生。当六根缘于六境而现起六识,这就产生接触。当见到或听到引人的境物时,即引起乐受。但如果那境物是嫌厌的,即引起苦受。境物如果是非合意非不合意即引起舍受。 修受念处时,须附有三项条件:精进、明觉和正念。正念的功能是观注每一个所生起的感受。智慧(明觉)拥有知道感受如实所受的性质。智者亦有正念,而正念在每一刻心识里是很重要的。要有正念就须精进地守护和防范那颗心以免胡思乱想。有了这三项条件,就可克服那污染的心、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教导:“比丘啊!一个比丘在修受念处时,精进、惊觉、念念分明,则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心念处观照心识,觉察自己的念头或觉察到念头中的激情、愤怒、妄想、懒惰、散乱、宁静等。在禅修中,我们会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之后会通过了知“思考-思考-思考”,把这些念头当做禅修中的当下关注,并回归我们的注意力到呼吸与脚步上。 心识被分析为几类以便观照:一、心有贪;心无贪。心有贪就是贪欲的心念和执取引人的目标。即使是沉迷于大多数人认为快乐的世俗享受,这都是欲火,它可导致未来的无比痛苦。 二、心有嗔;心无嗔。心有嗔就是激怒和复仇的念头。就如烈性的毒药可能很快或很慢地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