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教授: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6)

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但还有烦恼的习气未断,此所谓习气,并不同于唯识学亦称为习气的种子,而指烦恼的一种残余势力,如装酒的瓶子,酒虽已倒尽而尚留有酒味。习气不足以使阿罗汉们生起能发动有漏业的烦恼,但使

阿罗汉虽然断尽了烦恼,但还有烦恼的习气未断,此所谓习气,并不同于唯识学亦称为习气的种子,而指烦恼的一种残余势力,如装酒的瓶子,酒虽已倒尽而尚留有酒味。习气不足以使阿罗汉们生起能发动有漏业的烦恼,但使其性格带有某种似乎有烦恼的个性特点,如佛大弟子舍利弗证阿罗汉果后尚有嗔恚习气,有次佛批评他私自应请用斋不如法,舍利弗即吐出所食,并发誓永不应请。毕陵伽婆蹉成罗汉后尚有慢习,称恒河女神为“小婢”,女神到佛那里告了他的状,佛命他向女神忏悔,他合掌道歉说:“小婢请不要生气,我今向你道歉。”引得众人大笑。周利磐陀伽罗汉有淫习,入大众中问讯时先女后男。有一罗汉多生为猕猴,当听佛说法听得高兴时,常搔耳挠腮,跃上屋梁、树枝,颇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一些罗汉执着于空寂,倾向于离尘避世,不喜与凡人交往,不乐于利济众生,以入灭尽定“灰身灭智“为归宿,受到大乘的批评,斥之为“自了汉”、“焦芽败种”。这在阿罗汉中只是一小部分。据佛典记载,佛的大部分罗汉弟子,都遵从佛的教导,以弘法为己任,不辞辛劳,走到众生中去做度化工作,为众生排忧解难。

三、大乘道清净心的历程

大乘及在其基础上成立的密乘,都以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为理想,以誓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提心为动力,以“无所得”为方便的般若智为导,福慧双修,修施、、忍、进、定、慧六度(波罗蜜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摄化众生趋归善道、佛道,在六度四摄行的活动中净化自心、净化众生心。大乘道的修证阶梯,经论中有十地、十一地、四十一位、四十二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五位诸说,总分为三贤十圣、五忍、五位等,关于各阶位的所断所证,印度诸大乘经论及中国三论、唯识二宗、藏传佛教诸派,说法大同小异。现依《楞严经》列举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五十六位:

1.信心(初信)。对大乘佛法确立信仰,乐欲修学。《梵网经》作舍心(施舍)。

2.念心(二信)。对应学牢记不忘。《菩萨璎珞经》说为修习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梵网经》作戒心(持戒)。《仁王经》作精进心。

3.精进心(三信)。于所修精进不懈。《梵网经》作忍心(承受力增强)。《仁王经》作念心。

4.慧心(四信)。获得思慧,确立正见。《梵网经》作(精)进心。《璎珞经》作定心。

5.定心(五信)。修习禅定。《璎珞经》作慧心。

6.不退心(六信)。对佛法的信心达坚固不退,称“信不退位”。《璎珞经》作戒心。《梵网经》作慧心。《仁王经》作施心(布施)。

7.护法心(七信)。保护所得法不令丧失。《璎珞经》作回向心。《仁王经》作戒心。《梵网经》作愿心(发菩提大愿)。

8.回向心(八信)。所修功德回向于众生、菩提、实相。〈璎珞经〉作护法心。

9.戒心(九信)。持戒清净。《璎珞经》作舍心。《梵网经》作喜心(得法喜)。《仁王经》作愿心。

10.愿心(十信)。所去随愿,或随时修习种种净愿。《梵网经》作顶心(凡夫之极顶)。《仁王经》作回向心。

以上十心,称十信,以建立对大乘道的信心为基本内容,为进入三贤位的预备,属资粮位,可包括于十住位的初发心住。

11.发心住(初住)。发起十信之心,深信三宝,建固正信,远离邪见、五逆十恶,广学多闻,初悟空性,能以与空性相应的净心修学佛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