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教授: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3)

第二顶位,意谓到了顶,如山顶或人的头顶,是最高处,具体指动善根位的最高处。《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位在暖位最后所得殊

第二顶位,意谓到了顶,如山顶或人的头顶,是最高处,具体指动善根位的最高处。《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位在暖位最后所得殊胜善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观四谛十六行相,观智渐次增长,对佛法获得更为确定的体认,从而不会再起邪见。《禅秘要法经》说顶位人“出定入定,恒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栗金,身心安乐,如紫金光明还从顶入。”但还是有退失善根的可能性。

第三忍位,意谓对四谛能确信明解,完全接受,入不动善根位,善根坚韧不可动摇,故名忍。此位修习,又分下中上三品,下品忍位深观欲界四谛十六行相与色界、无色界四谛十六行相,合观三十二行相。中品忍位就欲界与色、无色界之四谛三十二行相,渐次减缘而观。上品忍位唯以一刹那心观欲界之苦谛一行,进入上一位。

第四世第一位,意谓达世间善法中的顶巅,得世间最殊胜法。《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以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此位亦同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此一行一刹那心,直趋见道。四善根位观修的内容,大略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以生灭随观智等十四种正智观察四谛的第五“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行道智见清净”。此二清净,谓对佛法的精髓四谛深切理解体悟,获得直趋见道的切实正见。

《俱舍论》颂总括四善根位的功德说:“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谓修至暖位,即便退失善根而造恶业堕于三恶道,但涅槃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定不会堕落太久,将来必然会结出涅槃之果。修至顶位,再不会断了善根。修至忍位,即便轮回转生,也必然不再退失善根,不造无间业,不堕于地狱等三恶道,若达上品忍位,得五种“不生”:不卵生、湿生为畜生,不生不闻佛法的无想天与北俱卢洲、大梵天王三处,,不生为非男非女的阴阳人及诸根不全的残废人、畸形人。修至世第一位,即便死后转生,也必定能直趋向上,进入见道位。

四圣位又各分向位与果位,凡有八阶,称“四向四果”,证入者超凡入圣,称“四双八辈”。向位,谓趋向、接近于正果位。四圣位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的第七智见清净,谓亲证出世间的智慧,获得直观真实的正见,清除了不如实知见的迷昧心。

四向四果之第一须陀洹向(初果向),意译“预流向”,谓趋向于进入圣者之流。《俱舍论》卷二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由世第一位深观欲界苦谛,观力纯熟,一刹那间亲证苦谛,得“苦法智忍”,进入预流向,继而没有间隔地次第观三界四谛而得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任、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共十五种无漏心,名为见道(亲见圣道);又名“入正性离生”,谓入涅槃圣道而离见惑烦恼;又名“圣谛现观”,意谓以无漏慧现见四谛,现观(梵巴语abhisamaya),谓以现量分明现见,《成唯识论》卷九:“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观境,名为现观。”苦法智等八智,谓由亲证而得现见四谛的出世间智慧,苦法智忍等八忍,则指证得八智的因或前奏,“忍”谓对四谛理认可承受。类智类忍,指关于色、无色界的智和忍,因为类似于先所得的欲界智、忍,故名。至须陀洹向位,因亲证真理,对佛法得到由切身体会所确认不疑的正信,故能于见道之一刹那间顿断三界的身见等共88品见惑,打开直观佛法四谛的智慧眼,名“法眼净”,《杂阿含》第262经佛言:须陀洹得法眼净,“不见于我,唯见于法”,此“法”指四谛、三法印之真理。《阿含经》》说法眼净者“远尘离垢,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见法”谓于四谛善见;“得法”谓获沙门果(证果);“知法”谓于己所证能自了知。此外法眼净者还有于佛法僧如实遍知、于自证无惑、于他所证无疑、不籍他缘宣说圣谛、一切他论所不能转等殊胜利益。《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说预流分顿渐二种出离,渐出离者见道后依次渐证二三四果,顿出离者见道后依未到地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而证阿罗汉果。

第二须陀洹果,意译“预流”,又名“初果”。从预流向十五心后,无间隔地证得第十六心“道类智”——亲证色、无色界道谛的智慧。从此证须陀洹果,开始进入修道位。此位圣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寿命长,继续进修,可以即生直证阿罗汉果,即便来不及继续修证而再入轮回,也不会退失对佛法的信仰追求,不会犯戒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不会堕入三恶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后必定得涅槃。一般说须陀洹断身见、戒禁取见及疑(对佛法的疑惑)三结,欲界烦恼相当淡薄。《治禅病秘要经》:“不贪世间,达解空法,豁然还得本心,破八十亿炯然之结,成须陀含。”《楞伽经》卷四:“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由住三昧之乐,离性嬉戏及性需求。《清净道论·说智见清净品》列举须陀洹所断烦恼和恶业有:身见、邪见、戒禁取见、疑、悭、引生三恶道果报的欲贪和嗔恚,以无常、以无我为我的想、心、见之颠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邪业、邪命(以不正当的手段谋生)及其他由于烦恼而不应有的行为(“不应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九说初果人“虽复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离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虫常任运离刃四寸”,虽有事中与烦恼相关的独头意识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计其有实性,虽能润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罗、鬼、畜、地狱四道。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未能免再生于人天。《修行道地经》云:“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诸五蕴皆归无常,不能尽除。……长夜修习离于爱欲,适见好色,淫意还动。”《大智度论》卷二八:“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质言之,初果圣者在见地上是圣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时还是凡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