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之一)

现在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上奥数、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可以被专业化、社会化地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在这中

    现在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上奥数、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可以被专业化、社会化地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今天,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她)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知识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君子要修身养性,基本上要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个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学写字,从学前班一直上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

    对于中国人来讲,家庭论题的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是你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中国人没有上教堂的习惯,中国人不去膜拜一个外在的神,他们讲究的是出门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人信任的就是伦理中建立起来笃诚守信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有上教堂传统的人,要是眼前打翻一个杯子,他可能会本能的说,我的上帝。但是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本能就会喊,哎呀,我的妈呀。

    但这个伦理价值的建立,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个独生子女时代往往被忽略。越是发达的大城市,越是精英高知的家庭,孩子小时候上的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越多,而在家里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少。我在大学里面其实见过很多各地的尖子生,来到北师大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考分都不低,但是进考场考试的时候会有妈妈在外面着急地敲玻璃。我出去说孩子是不是忘带什么文具了?妈妈说,你赶快告诉那个穿格子衬衫的孩子,那是我的孩子,让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厕所。这都不是在说笑话,这是我实实在在遇到的,并不罕见的事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