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现在家庭之间,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管辖,互相打骂,真成了地狱家庭。若不改造成新家庭,哪能得享家庭幸福呢?王老善人,提倡男女自立,不相依赖,不相管束,就是化地狱家庭,而为天堂家庭。男人所以名为男人,因为有女人,女人所以名为女人,因为有男人;若男人无女人,则为鳏夫,女人无男人,则为寡妇,那就不叫男人女人了。所以男人要明白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白男人的道,双方各尽其道,这才是夫妻好合,“如鼓如琴”,自然能造成和乐家庭。
在男女正式结婚以前,都以尽孝道为第一步。结婚以后,男子以尽夫道为首要,女子以尽妇道为首要。男子若不能把女人领导在道上,能孝翁婆、和妯娌、教子女,虽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不能助夫成道,虽然自己能孝敬翁姑,翁姑也是不甘心。所以男女都要明白道,方能尽孝呢。
男子的道,要把三纲振起来,不动禀性,性纲能立住;不起私欲杂念,心纲能立住;不染上嗜好,身纲能立住。男子只可领导女人,不可管辖女人。若是骂女人,就是骂三纲;打女人,就是打三纲。骂女人是动威风,打女人是动杀气,女人虽不敢回言,不敢动手,把恨气恼气,存在心里。恨气恼气,就是毒气,当时放不出去伤性,伤性生病,病重了要命,害莫大焉。不然这种恨恼毒气,遗传到儿女身上,胎毒太大,小儿寿命不长,或性质不良,大了不孝父母,其害不可胜言。凡子女能尽孝道的,是由自己能做德来的;凡败家之子,是由自身上造孽来的。要知子女的好坏,且看自己的行为,是德是孽,便可了然。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辣椒结子必辣,酸梨结子必酸。物理如此,人道亦然。
现在为父母的,常常烦怨儿女不好,不知道自己禀性不化,气血带着毒性,遗传在儿女身上,哪有好子女?怨人是结冤,恼人是种毒。儿女不好,正是自己命不好,叫你修命呢。自己不修命,还恼怨子女,真是不要命了。子女有过错,要领导他纠正他,不要责罚他,以身作则来教化他,久之自然知道悔改。不然,你怨他,他恨你,别人有气,自己还生气,家务不和,原因在此。王凤仪先生说:旧家庭的家长,都会装鬼。一进家门,便看着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口中骂人,或举手打人,恨怨恼怒烦,五毒一齐发作,这不是五鬼闹宅吗?气是鬼,乐就是神。我会装神,神用时便不伤害人,见家中人不对,便付之一笑,当时不必说他,等他快乐的时候,或是他问我,或是我问他,讲明白道理,他自能悔改;就是小孩不听话,要先说他听话,他好哭,也要说他不好哭,这就是领导的法子。常了自然能改变性质。装鬼的家长,久之家人必入地狱;装神的家长,久之家人必登天堂。这是改造新家庭的妙诀。新家庭的男女,以志意当人,皆不动脾气,互相感恩,知足常乐。旧家庭是以心当人,既不感恩,又不知足,所以终日苦恼,如在苦海里度生活。
家庭道若研究明白了,脱离旧家庭的苦恼,享受新家庭的幸福,这就是地狱返天堂,苦海化莲邦,由明德而出新民,由新民而建设新家庭,由新家庭而造成新国家,创造新世界,世界大同,也就实现了。世界大同,要从建设新家庭起始;建设新家庭的责任,是担负在道德同人身上啊! 王凤仪先生是一位农民。 老百姓和社会各界尊称他为“王善人”——所谓“善人”,就是与人为善、善与人同。 他自己没有写作。他的思想和言行,是当时的学习者或是后来有见闻者所记述。这系列的“王凤仪讲话”,或者“王凤仪伦理思想”,可称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有关家庭生活伦理和民众教化等内容,一般是王凤仪先生开头讲,然后许多学习者、跟从者等学讲复述并有适当自己感受的讲述(如举出个人生活实例等),这样经过多次往复的“口头的共同创作”,又加之实际的不断的在老百姓中宣讲而得的直接感触和具体经验,这样逐步的丰富和充实起来,而终成为“大众的内容”。 自古及今,中国文化根在伦理,本在道德。因为关注人伦的生活(明伦),而讲出人的心(养正),讲出人的性(化性),而心性之明亦直接见于人伦大体、百姓日用,所以孔子说出“道不远人”。 我们看“王凤仪讲话”,要知道它的由来和过程,看到真实。而且,在目前中国文化的学习热中,我们也必须知道,中国文化来源于农耕文明,学习中国文化,应有“农人的气质”和“大地的品格”,这样才会有更真实的体会和作为。 行道在个人。今天学习王凤仪,学习他一生行善人道,多去做公益、做义工、做善事,大家都去做,终身用,终身行,行到大用信为真。 其实,无论学习什么,儒释道或者外国,都要从公益和义工开始,都是“为人民服务”,今天的时代我们应如此,今天的社会我们应如此。 一百年前,现代中国的建设刚刚开始,今天,我们仍然是刚刚开始。 以上供各位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与建设者参考。 同时,需向各位读者申明:1文丛乃史料性质,在语言文字上有时代局限和地方口语特点,只要不妨碍阅读、不产生歧义,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一概保留;2民间思想观念有其强烈的本土语言色彩,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大背景下,斟酌语境,具体理解和具体分析;3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我们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自觉地采取与时俱进和与时偕行的态度。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而其如此,“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谓“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信如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