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治病与古中医养生 仁慧居士 许鹏涛
一切生理和心理疾病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实体。 中医和西医的病名皆是名相,归根结底,多由贪嗔痴结合外缘而生。 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精神有问题必然影响身体,身体有问题必然影响精神。《心经》讲心无挂碍,挂碍就是分别执着妄想,就是往身上挂疾病。修心治病就是不断放下的过程,心无挂碍则身体气机顺畅,外邪不侵,百病不生。 序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穷其我们一生的精力也难能窥其全貌,所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中医的灵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而在中医的学习和临床道路上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有了修习佛法和学习经典古中医的机缘使我更深一步的认识了中医临床,我很是庆幸。 17岁的时候,因为机缘巧合,我皈依了山西五台山佛教临济宗泰斗因修老和尚,结下了很深的佛缘。从医学院毕业后,我在心理医院开始进入了人类心理的世界,后来去浙江天台山和苏州西园寺学习佛教唯识对心理的治疗。因为家在陕西,有缘跟随终南山广宽法师长时间修学佛法,慢慢的对佛法有了深刻的认识。那时候我开始用佛法审视中医,对佛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开始摸索和体验。后来有幸拜师于佛教界名老中医彻洁老和尚门下,是我对中医的认识愈加深刻。师傅非常重视经典,对《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运用理解的尤为精深,他曾告诉我一定要学好佛法,学好佛法就会开智慧,开了智慧就可以学好中医。佛法可以说是一种工具,它就像指月的手指,是让我们看见月亮,如果我们去执着和评论手指,就会背离真理。用中医的语言文字来描述中医医道的真相就像用语言文字描述月亮,总比不上直接看到月亮来的真切。如今的中医教材和大多医案都相当于指月之指,如果我们把例题当定理,执着于医案.方剂.乃至学派和经验来临床的话自然会背离医道。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内经》《伤寒》悟到中医真理的方向和核心,就会合于医道。医道是中医的灵魂,如果背离医道,就会丧失整体观念,更谈不上辩证论治,也就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因为师傅在对诸多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药物的炮制.配伍及施药方法上常是合于医道而灵活运用或自创.所以对诸多顽疾都能药到病除。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家之宗”,但是唐宋以后,随着中医流派的不断增多,慢慢背离了《内经》的宗旨。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受到巨大的冲击。到目前为止,西医已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政界多次要取缔和消灭中医,归其原因主要是认为中医不科学。而中医之所以数千年不衰,多次取缔未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中医的疗效往往胜于西医。其实我们所谓的现代科学只能说是一种准科学,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科学。就如我们用100年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如今的一些高科技发展成果同样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认同。因为中医以及佛法等诸多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注重内证和悟道,在我看来中医的临床和修行佛法一样,都是内心的领悟和不断的修炼以达到和道的契合。所谓“医者意也”,在中国的文化中语言只是最表层的符号,它描绘的是‘象’,而‘象’则是稍深一层的模型,只有‘意’才是‘象’背后真正需要表达或需要了解的东西。既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就算《内经》《伤寒》肯定也未能完全表达先哲之意。古时学医非常重视”心法“,清代周学霆在《三指禅》中说”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根据我自己的临床体验,我认为中医之医道在心悟,中医之医术在修炼,医道为体难以言传,医术为用在于修炼,但是临床修炼不能离于医道,医道为医之本体,中医医术在临床上千变万化,临机应变,就是为了合于医道。在中医临床上,医道和医术是一体的,是一种分而合合而分的体用关系。道为术之本,术为本之起用。其实中医医道的核心就是中道,中道可以理解为包含阴阳,体用的关系,而又超越阴阳和体用,是一种分而不分的状态。而”儒道释医“等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中道“,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瑰宝。名医陈修园说的明白”仲景之方法,犹规矩也,有方外之方,法外之法,其中奥旨,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贵能超于规矩之外,不离规矩之中,云外神妙“所以说任何语言文字表达的医理.方剂及疗法都无法描述千变万化的临床现象,都需要我们深深的体悟医道和修习医术。 其实佛法和中医都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是一种二而一,一而二的体用关系,所以念佛可以破无明,也可以调整身体的气机。可以熄灭贪嗔痴,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我们古中医的养生更是非常注重心性的调整,因为负面的阴性的情绪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阴性的体质,引发很多疾病。也就是说我们调身不忘调心,调心不忘调身。调身可以改变心理,调心可以改变身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