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逢军教授谈善与养生的关系(4)

人与人之间应以德报怨,不要针尖对麦芒似地以怨报怨。心积旧怨,何谈养生?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属礼仪之邦,可近些年来一些风气不尽人意,一些恶意怨气在市面上随处可见。一日,我闻听窗外一妇人送儿子上幼儿园,
  人与人之间应以德报怨,不要针尖对麦芒似地以怨报怨。心积旧怨,何谈养生?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属礼仪之邦,可近些年来一些风气不尽人意,一些恶意怨气在市面上随处可见。一日,我闻听窗外一妇人送儿子上幼儿园,嘱咐道:“儿子,可记住了,有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人家没打你,可千万别打人家啊!”可见不懂善的大道理,不仅害自己,也贻害后代。

  中国古代贤者把以德报怨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有利于养生的。元代吴亮所著《忍经》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大臣王德与人为善,上至官员,下至妇女儿童,外至少数民族,无人不知。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一件事向皇帝奏了王德的过错,王德被罢免枢密院的官职,出京城镇守外地,后又被贬官去随州。官员们为其忧虑,而王德却如同没事一样,神色不变,只是不交宾客朋友而已。一段时间以后,孔道辅去世了,有朋友说:“这就是害你的人的下场!”王德伤心地说:“孔道辅在其位谋其事,怎么能说害我呢?可惜朝廷损失了一位直言忠诚的大臣。”

  这位王德以善待人,以德报怨,其度量之大,决定了他心胸必然豁达,因而他也存不住什么瘀滞类的病。其实,矛盾是永恒的。如果一有矛盾就忌恨,必伤心肺。人在矛盾中能顺其自然,不仅对身体无害,还可磨炼人。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相磨不成器,必用粗硬之物才行。这如同君子与小人相处一样,虽有时被小人所伤害,却能得以修炼,如能炼得避开小人之攻击,不断提高预测能力,反而会成为圣人君子。

  善待他人必生福光。这是一条定律,悟出此番道理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愿有造化之人沐浴在福光之中。

  4.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

  人类经过对动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联合国和各成员国先后颁布了相应的法律,采取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的法律,都规定了“秋斩”制度,即春天定罪,秋天问斩。先辈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虽非草木,但亦属自然界组成部分,其生死应合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斩首罪犯才合天地秋杀之时。

  中国的先哲认为,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具有相似的灵性。《聊斋志异》里记载许多动植物有人性的故事,被称为神话。实际上,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发展,有些也未必是神话,而是一些具有超常感官能力的人,感知到了动植物的思维和情感。现代科学证明,植物也是有思维和情感的。报载有科学家在一盆盛开的花上安装上特殊仪器装置,模仿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花立刻发抖和瑟缩,仅5分钟左右便死掉了。相反,给它放美妙的音乐,它却发出阵阵香味。动物更是如此,1996年4月,报载海南一位妇女,看到一只龟往她家墙上爬时跌落下来,她将龟救回家喂了十几天后放生。第二年的清明,这只龟又找上门来。几年来,此龟年年在清明时节到这位妇女家探“亲”。类似的事情很多,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动物有思维和情感。动物与人同属于生物,只是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

  动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中国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友,求其灵气。一些真正的大师深居无人之处,与动植物为伴,与山水为邻,其道理之一,也是求动植物和山水的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民间有一故事,讲的是张李两个赶考书生,路见一条狗,狗因天热而伸出长舌喘气垂涎。张书生见状认为可气,打了狗几棍子扬长而去。李书生见狗可怜,打一桶井水让狗饮。二人先后到了考场,张书生突然脑中一片空白,面对卷子一字答不出来。李书生本是大病初愈,气血不足,头昏眼花,可卷子一到手,立感气通血畅,心明眼亮,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在纸上行云流水,可谓妙笔生花。李书生最终名列榜首,而张书生名落孙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