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佛教的威仪(2)

也就是说,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安详徐行,犹如清风徐拂。行进时,两眼平视,不左窥右瞄,不向外攀缘;移步时,勿踏虫蚁,勿仓仓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声;当收摄身心,举止动步,心存正念,一切时中,定慧等持,如

也就是说,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安详徐行,犹如清风徐拂。行进时,两眼平视,不左窥右瞄,不向外攀缘;移步时,勿踏虫蚁,勿仓仓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声;当收摄身心,举止动步,心存正念,一切时中,定慧等持,如法而行。

    站立之时,头颈不偏不倚,身躯挺直,安稳而立,犹如苍松,不可轻率、歪斜或抖动;当心存正念,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系心在道,思惟经义,如法而立。

    跏趺宴坐时,应摄心专注,身心安稳不动,犹如大钟。古德云:“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切勿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当端肃威仪,息缘绝虑,观照自心,谛观实相,如法而坐。

    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若睡眠时,当右胁而卧,以右手曲肱为枕,左手平舒于腿,双腿微弓,两足相叠,名为吉祥卧,亦名狮子卧法。右胁而卧,于诸卧姿中,最为有益,能令身得安稳,心不动乱。律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卧,是贪欲人卧。”是故修道人不仰卧、不覆卧、不左胁卧,应右胁而卧,保持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

    除外,还设立了殿堂仪规、敬法、敬僧、四威仪、出入佛门之礼仪、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斋堂仪规、讲堂规约等等。这些都是对于佛教威仪进入相当精练地衍变和提炼。而行、住、坐、卧的规范目的是令修行者在修持佛法当中,能够有戒可依,有法可循,并且具备防非止恶的作用,进而可以引发禅定和智慧。

    佛教的戒律威仪的另一特色即是“随犯随制”,也就是说,戒律威仪是由于僧团当中出现个别不当的行为,经有人反应到佛陀那里,佛陀才宣布今后不得再犯此种行为的“戒条”。而佛成道的十二年弘法中所说的戒仅仅只是“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这便是世尊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这个时候所说的戒是一些道德性、劝诫性的颂。这个阶段的戒律称为“教授波罗提木叉”。但自从须提那淫事件后,佛教第一条戒律就产生了,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戒律。这个阶段的戒律称为“威德波罗提木叉”。但佛教的戒律跟社会的法律又有不同,佛法是从思想方面去指导人们怎样去改正自己的不正当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强迫性,是靠自己自觉的去改正。在别人的指导下,自发性的自我改良,从根本上找到事情的根源作为出发点,如同中药治病一样来治根治本。

二、威仪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礼义之邦”的中国,具足威仪,身端行正,并非仅限于佛门,而是人人应具备的礼仪。中国是个“尊崇礼义、注重威仪”的国度,当然这也正好为佛教提供了培育戒律威仪的土壤,故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说法。

    佛教中的这种威仪其实对于整个戒定慧三学的推进是极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法之所以能够常住于世间,主要就在于这种戒律和威仪的完整执行和延续。阿难在佛陀最后的涅槃曾经请教世尊,未来佛弟子以何为师,才能使佛法久住人间,佛陀当即开示:“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威仪本身就能令佛法久住世间,同时也令众生能够超脱轮回,究竟解脱。

    这在《戒律学原理》有谈及:“在释迦佛前的六佛中,前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没有戒律的流传而正法也没有流传下来;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都有戒律的流传,正法也留传下来。”可见戒律是决定佛法流传、正法久住的关键要素。

    如此,戒律威仪的现实意义即可显现,佛陀时常教诫弟子,形仪必须端严肃整,内检其心,外束其身,无论动静举止,皆如法如律,如佛所教。那么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教诫呢?或者说有何其现实意义?

    其实,佛教的威仪戒律,不仅身心得以寂静,亦可感化众生,而且能够显发个人的修行风范,达到佛法自利利他的实际教化功效。当然要爱护解脱戒,一定要很细致地把相关的一切威仪执行好,行持良好的威仪即是在行持戒律,就如同《阿含经》所说“爱护自身威仪行相,即是爱护戒法”。戒律威仪的严格,也反映出佛教教义本身的精神,也是人民尊重的对象。

    再者,这种佛教的威仪,是体现出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统一,也是映现出佛法本身的慈悲观。譬如不踩踏湿草,以恐有小生物以及爱护自然草木等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平等爱护一切众生的理念。这种理念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试想当今的空气污染,乱伐森林树木,对于大自然的破坏,这都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宇宙是一体的,众生即是我,对于众生的爱护,就应该从自我做起。那么佛门的种种戒律威仪也便是从内心的“无缘同慈,同体大悲”精神出发的,也充分反映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进而,由外在的戒律威仪能够引发自身内在的领悟能力,便于体悟大道。

三、结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