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双运开智慧(空海法师)(4)

所以这个“厌”,就是看到自己过去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放下,放下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于是你就会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 再来就是“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你已经不在那里


   所以这个“厌”,就是看到自己过去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放下,放下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于是你就会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

   再来就是“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你已经不在那里这样颠倒梦想了,所以你就能够解脱自在,不会像以前这样一直抓很多的石头,然后背很多的石头,背得很高兴……,结果到后来才觉得好累啊!怎么这么累?怎么这么多束缚?你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一堆石头,最初是觉得很乐,到后来觉得很苦,于是你就会放下过去的那一种错误的抓取。

   “厌故不乐”的“不乐”不是指心情闷闷不乐,而是你不会再喜欢过去那一种颠倒梦想的抓取。

   “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

   当你能够看到这些法印、真理,真的放下了颠倒梦想,才会产生真实的智慧,也就是说,你终于了悟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这时候因为你的“止观双运”,而让你大彻大悟,这就是佛陀所讲的“觉者”——觉悟的人,就是要觉悟到真理实相。

   这一经看起来好像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当你具有这样真实的智慧,你真的大彻大悟之后,就是证到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就可以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从对“无常”的体悟,然后再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闻思、禅修相辅相成

   禅修就是让大家的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有距离的来看,看清“六根”的实相,也看清“六尘”的实相,这样才会有离系的力量,才能够渐渐做到“不住”。

   所谓的“不住”,如果没有透过禅修,保证绝对做不到,因为你只是头脑在理解而已,只是用口述、用口头宣说,用嘴巴讲的口头禅而已,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是叙述实修实证的世界,所以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我们平常的“六根”与“六尘”都习惯冲动、黏着在一起,今天就是要解析开来,阿含解脱道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让你清楚了解五蕴身心的实相——无常、缘起、无我,然后从“六界”方面解析,也从“六尘”方面解析,让你看清“六尘”的实相是如何?而外面世间的实相又是如何?因为众生散乱的心看不清实相,没有透视的眼光,因此佛陀帮我们解析,“六尘”一样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化,也是缘起、无我,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

   平常闻思打下一些基础,在禅修的时候,身心慢慢的沉淀下来,来到正思惟、静虑、禅思,很宁静的去思考、体悟,进入“止观”、进入直觉,也真正的喝到甘露水、体悟到真理实相,这时候你会把整个闻思与修证都结合起来,很自然对抽象的名相消化、了解,就会变成为真正的力量,根、尘的黏着力就会渐渐分开,因为会有离系的力量而使其不再黏着。

   心与“空”相应,就是让你的心与境界之间有一个距离,当这个距离出来,以后不管是在禅修期间,或是在历缘对境面对滚滚红尘的种种境界,因为你的心是无量的、很宽大的,加上你是与“空”相应,因此当你跟境界接触,你是有空间的来看,不会被境界吸引过去,才能够真正来到无住、不住。

   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加上参加过禅修,才能够真正了解,真正可以做到。只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实修,一定可以实证到,绝对不是抽象,大家慢慢去消化。因为这是初果、二果、三果,让你稳定度慢慢上来,如果真正来到究竟,全然都是会“无所住”,不管是面对“六尘”,或是包括“自我”,以及对名利,更是不会抓取,真的是“无所住”。

   你要能够来到“离”的境界,不是因为厌恶而离开,不是认为世间就是五浊恶世,世间就是那个不好、什么都不好,然后拼命要离开,不是那一种“离”,那是没有正确的理解。这里所讲的“离”,是来自于你真的身心宁静下来“止观双运”,当你透视了诸法实相,透视了现象界的一切,彻证“三法印”之后,你自然的离一切诸相。如果能够这样,你就远离颠倒梦想——“则名诸佛”。

   当你开启的是出世间法的这种“禅定”,那你就会慢慢来到“止观双运”,用定力、用明觉去见法,去开启高等智慧,了悟宇宙的真理实相。当你了悟宇宙真理实相的时候,了解生命实相的时候,很自然的那个我慢、自我,他就会很快的淡化、消失。

   所以出世间法的“定”是用来净化、用来了悟宇宙真理实相,不是用来长养我慢。如果你修的是出世间定的话,你的身心一定是越来越柔软,而且越来越懂得感恩,越会流露出慈悲心跟大爱的心。你的心灵世界越来越祥和,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第四章 止观双运

   在出入息方面,如何做到有觉、有观?

   本来我们只是看着呼吸的进出、收缩、膨胀。其实这只是一个觉性的开发,事实上,你要有观,这个观是在一吸一呼的当下,你就要去体会无常的法印——一吸,你的身体补充新的风界元素进去了;一呼,你的身体又排除出一些旧的风界元素了。一吸一呼你身体里面的风界元素,它是不断地在流动、变化;一吸一呼它都在告诉你无常法印啊!

   出入息的十六个阶段,是跟四念处的四个阶段有连带关系的。十六个胜行每四个阶段,就是四念处的一个阶段。

   所以,出入息的一到四,就是四念处的“身念处”的修法;

   然后五到八就是属于“受念处”、“觉受”;

   九到十二就是属于“心念处”;

   十三到十六就是属于“止观双运”、“见法”,这个是属于“法念处”。所以这个都是有结合的。

   我们本来若没有禅修,通常就是习惯性的冲动——身也冲动,嘴巴也冲动,意根也都是冲动,身口意都在冲动。只是你没有对比、没有觉察,你就不知不觉、不以为然。当你能够来闻思修,尤其是来参加禅修,然后慢慢地放下万缘,心逐渐地宁静下来。再来,透过观呼吸,让你的心慢慢稳定下来。然后透过出入息让我们的身心逐渐地稳定、宁静下来。

   所以,到十六胜行的第四个阶段——“安息身行”就是说:这时候你身体的冲动、躁动不安已经消失了,你是很安稳、很放松的活在当下。很轻松很安稳的继续观呼吸。那这个安息身行,它是有“近行定”,已经逐渐有“未到地定”了,你能够静得下来,安定得下来。安定里面就有定力,只是有没有具足初禅。后面你越来越放松,然后越深入,慢慢地喜觉支、乐觉支就会逐渐地出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