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的正行(释宗庚)(2)

(二)善知识的资格 善知识需要具足何等的资历方能称谓善知识,在众多经律中各有不同的说法,《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 达真 实善说法,悲愍为体断疲厌”,上面偈颂 中概述出:作为一个善

  (二)善知识的资格
  善知识需要具足何等的资历方能称谓善知识,在众多经律中各有不同的说法,《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悲愍为体断疲厌”,上面偈颂 中概述出: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要三无漏学圆满具足;道德好,能够善知弟子心,令证其行,导弟子于善道;能够善说如来的教法,给弟子与乐拔苦,并且自己能法随法行,亲自实 践佛陀的教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

  云何各为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其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 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从上可以看出:
  1、作为善知识,一定要安住禁戒。何谓禁戒?即如来为诸比丘设立的,诸多戒律。戒能防 非止恶,令我们身心不造恶而行善。安住禁戒可以说是我们自身的保护伞,不造诸恶,能严 持戒律,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身、语、意业无有亏欠,故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对于如来的甚深教法,多听闻思维,并且通达。有求诸殊胜佛法的人,随时 的宣讲开示,令诸求法者于微妙的佛法能够受持、实践,语言上能广为宣说,如经云:“言 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上所言为多闻具足。
  3、能有所证。于佛法得到真实的受用,能够证得诸多的禅定功夫,进入禅定的境界安住;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能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陶 静 4、性多哀愍。对于一切众生,常常时、恒恒时,起哀怜悲愍之心。一切众生在三界苦海中 漂流,想办法济渡。喜好义理的示之以义理,乐利者予其利,喜乐者给予其乐,即是让各类 众生皆得适意满足。
  5、心无厌倦。面对弟子随时随地能教导,弟子行为中善行,给予赞叹和鼓励;弟子行为中 之不善,随时劝其改过,以自新。自己本身精进、修行,对四众宣说佛陀正法不辞劳倦。陶 静6、善能堪忍。对于许多事情难忍能忍,别人的辱骂不以反唇相讥,别人的嗔恚不以报,于修道时能够堪忍寒、热、饥、渴、蚊、虫、蛇、蝎等,能为容忍。
  7、无有怖畏。处于大众场合中说正法,心无怯劣、声无颤抖,论辩无有失误,不为诸畏怖所逼。
  8、语具圆满。所讲的语言是众生所喜欢听的,能够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能够生动形象化,容易理解,善能辩说。

  (三)善知识的功德
  善知识具有何等的功德?我们应如何亲近?不亲近会产生如何的过失呢?善知识指导我们断 恶修善,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善士对我们的功德极大,我们能如法念其功德,能引起我们 对善士的如法亲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善士到底具有何等的恩德,《增一阿含经》卷四 十云: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 其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 生老病死,为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原来佛陀也是由善知识的成就方能成为佛陀,并且说善知识是全梵行之人。全梵行不仅提供 给了后学了脱生死的方法,而且自身亦精进修行、度脱众生,便于其皆免生、老、病、死 ……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 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 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来与善知识共事,可以对我们有如此帮助,使我们的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

  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 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为求佛道应勤求善知识,对善知识应该恭敬,不能有寻求过失的心态去观察善知识,假如只 见善知识的过失,则不见善知识的长处,一叶障目,严重地覆障了清净心。自己对善知 识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世间若无善知识,则无有尊卑之序,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有父母 、师长、兄弟、宗亲……”世间若无善知识,其害处:无有父母、师长、兄弟、尊卑之序,造诸恶缘,种地狱因。

  (四)应如何亲近善士
  知道善知识有如此功德,作为修学者应该如何亲近。在大小乘中,则各有不同的说法,小乘 认为应该将善知识作父亲想,世间上哪里还有比父亲更亲的人。大乘则将善知识如佛想,相 好庄严,功德圆满的佛陀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恭敬顶礼都来不及,哪里会对佛产生不亲近的念头。

  对于具德的善知识亲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当一切善知识,应发如 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除患心,离慢故,应发如大地心,能低下故。” 弟子对善士的亲近之心如此坚毅、诚厚、任劳。因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 、而长,乃至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云:“佛法从恭敬中来,有一分恭 敬则灭一分罪,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

  如何才能圆满亲近善友。《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云: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 、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 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 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亲近善士、身口意三业奉侍,四时供养恒常不断;善士有无病缘,随时奉侍;善知识所讲法 、开许或遮止的法,应该无颠倒信受奉行,随师说自在,不为异论所引夺倾动。如果违犯, 应如实发露忏悔,不起烦恼,更求精进。于师长恭敬承当,请教听问。有具德善知识如果不 依止,会产生哪些过患?不依止过患: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 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亲近善士之胜利:近诸 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 ,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 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