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中,宗大师特别批评了不重闻思和轻视修福两种错误观点,认为这是学佛误区,不能将学人导向无上菩提。在成佛路上,方便与慧有如车之两轮,必须齐头并进方可,所谓“方便与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
2.菩萨行的特征 此处所说的菩萨行,主要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也就是说,六度是帮助我们抵达成佛彼岸的六种行为。其实,这些内容在人天乘或声闻乘也有涉及,但他们所修的布施、持戒只是人天善法,只能导向解脱,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故不可称为波罗蜜。 那么,菩萨所修六度有什么不共之处呢?《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告诉我们:
云何施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舍一切时所有身语意业。如是由种性故、愿故、意乐故、事故、自体故,显施波罗蜜多相。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
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六度,一一都要贯穿种性、愿、意乐、事、自体等相。 一是种性,即具备菩萨种性,有乐于助人的禀赋。菩萨之所以能广行六度,利益大众,正是建立在这一种性的基础上。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生来具有菩萨心肠,当别人遭遇困难时,就会主动扶贫济困,施以援手,根本不需要多加考虑。反之,有些人虽然在学佛后觉得应该帮助他人,但真正要做的时候总是非常勉强,需要特别努力地说服自己。这就是由不同种性造成的,或者说,是由不同生命起点造成的。 二是愿,即以菩提心为依止。菩萨所修布施等六度,都是以菩提心为因,是本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痛苦”的愿望来修习。如果为了获取个人名闻利养而帮助他人,即使在客观上能使对方得到利益,但并不属于菩萨行。 三是意乐,即以悲导心。菩萨修习六度,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悲悯之心。而世人的善行往往是有杂质的,比如布施,或是要显示财富,或是要夸耀品行,或是干了坏事心怀歉疚等等,很少是纯粹的悲心使然。所以,虽然世间也有很多人在布施,在利他,但离真正的菩萨行还是有距离的。 四是事,即舍诸所有,为利他甘愿舍弃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或许有人会心存疑惑:佛陀不是总告诫我们人身难得,当倍加珍惜吗?为什么又赞叹舍诸所有,甚至献出生命呢?这么说是有前提的,必须是为了利他而舍,为了成就菩萨行而舍,决非一时的鲁莽或冲动,而是经过抉择后的正确取舍。即使具备这个前提,也还要量力而行。对已证得生死自在的大菩萨来说,舍身固然是如弃敝履,毫不足惜。但对尚未达到这一境界的初发心菩萨来说,还需要利用这个色身精进修学,上求下化,不可轻易舍弃。 五是自体,即身语意业,菩萨所修的利他善行包含身语意三业,或是以行动帮助他人,使对方从中获益;或是以爱语称赞他人,使对方心生欢喜。这样的言行,都是要出自真诚的利他愿望。 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特征,所做的一切才属于菩萨行。否则,即使修习施等六度,往往还是停留于人天善行,无法上升为佛果资粮。
3.菩萨行的修习 从广义上说,一切从菩提心出发,并能给众生带来安乐、利益的行为都是菩萨行。但从修学角度来说,主要可以围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进行。
【布施的修习】 布施有三。一是财布施,其中又有内财和外财之分。外财即物质财富,这也是社会大众最为熟悉的布施方式。内财则是以自己的劳动,甚至色身所有来帮助众生,如无偿献血、骨髓捐赠和器官捐赠等。 二是法布施,即以佛法开导众生,帮助他们了悟生命真相。众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明烦恼,就是生死轮回。所以,法布施才是对他们最究竟的帮助。《金刚经》中,反复以较量功德说明了这一原理。因为财富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暂时的,而法施则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核心问题,使众生获得自新、自救、自力更生的能力,其作用是长久的。作为佛弟子,能够参与法布施,是迅速积累功德法财的捷径。而从世间法来说,教导众生获得技术技能,具足谋生能力,也是属于法布施的范畴。 三是无畏施,即给予众生安全感,为之消除恐惧。如佛法提倡的五戒,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就能起到无畏施的效果。如果我们不杀生,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欺凌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巧取豪夺;如果我们不邪淫,他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你一起时被骗失身;如果我们不妄语,他人就不必担心被你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如果我们不饮酒,他人就不必担心你失去理智。一个严持五戒的佛子,大家和你在一起是很有安全感的。当然,无畏施不仅是指这些,还包括对众生积极主动的救助。当众生遇到恐惧或危难时,作为一个菩萨行者,决不能见死不救,而要尽力帮助他们从中解脱出来。这也是菩萨和声闻的区别所在,声闻戒的重点在于止恶,不要求必须行善,做了固然是好,不做也不会触犯戒律。而菩萨戒则是止恶与行善并进,如果在众生需要帮助时逃避责任,就是严重的犯戒行为,是需要加以对治的。 对凡夫来说,布施的障碍主要在于我执。凡是我们得到的东西,总会贴上一个自我的标签,进而产生执著,不愿舍弃。所以,真正有布施习惯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贪著的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什么了呢?因为贪著,总是要严密守护,唯恐失去,整日提心吊胆。一旦有所损失,就悔恼万分,追悔莫及。且不说财富随时可能转换主人,即便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牢牢抓住,临终之时,也得两手空空而去。如何让财富对生命具有长远意义?布施就是最好的途径。 布施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四点。 第一,克服悭贪吝啬。财富变化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根源就在于内心的贪著受到冲击。否则,一切变化都不过是世间常态,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变化。所以说,在布施财物的同时,也会将执著和烦恼一同舍弃,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布施能使眼前利益转为长远利益。一个人即使拥有千万乃至亿万的家财,可实际的生活所需能有多少?有再多房子,不过睡一张床;有再多汽车,不过占一个座。既然我们能享受的如此有限,为什么不将这种眼前利益转变为长远利益?生活中,每个人的福报相差很大,这不是由于上天不公,而是来自往昔的不同积累。今生勤于播种,未来自然会继续收获,继续得益。 第三,布施能使福德资粮迅速增长。对成佛的修行来说,福德和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如果不积累福德,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也会缺乏道粮。更何况,菩萨还要广行利他事业,这都需要相应的福报来成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