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布施能成就慈悲的修行。我们本着悲心修习布施等六度,而在行善过程中,悲心又能得到增长,得到强化。这种行为和发心是互相增上的,如果说悲心是出生善行的种子,那么,善行就是滋养悲心的甘露。 反之,不愿布施则会使贪著和由此带来的烦恼继续增长。我们对财富、情感的执著有多少,由此带来的伤害就有多少。所以我们要不断思维布施给人生带来的利益,思维不修布施的过患,令心安住于布施的意乐中。同时,在座下随力随分地实践,或以财富救济贫困,或以技能教人谋生,或以微笑给人信心,或以语言予人慰藉。总之,只要我们有布施之心,不论经济条件如何,都有机会帮助他人,都有能力做一个对社会大众有用的人。
【持戒的修习】 菩萨戒的内容,主要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相关内容前面已有介绍,此处不再重复。对于持戒的修习来说,真正的重点,是认识到持戒的利益和毁戒的过患。具备这一认知,持戒才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视之为约束。在不少人心目中,持戒无非是以很多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无异于自讨苦吃,甚至于,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扭曲,是和当今社会提倡的个性解放、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知道,再民主的社会都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如果国家没有法律,似乎大家都能充分享受自由。但那样的话,人类的劣根性就没有任何约束,谁都可以杀人,都可以偷盗,都可以抢劫,如果说那样的社会是“自由”的,不如说是人人自危、处处恐怖的,相信没人想要那样的“自由”。所以说,制定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而是通过对行为的规范来保障大众安全。 持戒的作用也是同样。它能使我们止息恶行,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续,从而净化身心,摆脱烦恼。凡夫都处在贪嗔痴的状态中,表面来看,似乎我想吃就吃,想花钱就花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早已被欲望支配,被烦恼操纵,是不能自主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外界诱惑之所以会构成影响,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某种力量与之相应。如果没有这些力量在蠢蠢欲动,任何诱惑都是无法生效的。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即使环境再宽松,只要我们内心还有烦恼,依然会被束缚,依然是不自由的。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自律。像儒家所提倡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是为了帮助人们培养自制力。这种自制力是源于对自身的尊重和爱护,是希望自己向圣贤看齐。当我们受持戒律后,开始也很难完全做到。此时戒体的力量还很弱,需要通过不断持戒来强化。久而久之,就会从开始的刻意自制转变为修养,转变为人格。此时,外在诱惑和内在烦恼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无须刻意持戒,也能如法如律。 持戒不仅能帮助我们止息不良串习,更能长养慈悲。如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就是将六度四摄等善法通过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以此倡导善行,使慈悲种子得以增长。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认识到毁戒的过患,就会以欢喜心受持戒律。总之,戒律就是保障我们安全行进在菩提路上的心路规则,也是帮助我们获得身心健康的行为矫正器。
【忍辱的修习】 忍辱,能灭尽忿怒怨仇,令自他安隐,包括耐冤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三种。耐冤害忍,是忍耐冤家仇敌的伤害。安受苦忍,是忍耐艰苦的环境,如饮食粗陋、环境恶劣及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考验。谛察法忍,是对无常、无我等与日常观念相距甚远的真理安然认可,信解真是,心无妄动。 对世人来说,忍也是一大障碍。俗话所说的“士可杀不可辱”及“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类,从佛法角度来看,都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不可辱,所以要报仇,无非是因为这个“我”受到了打击,受到了伤害。如果认识到“我”不过是假名安立,是虚幻的,哪里还有什么侮辱需要忍耐,有什么仇恨需要报复?当然,忍也要有智慧。如果一味硬忍,很容易会因此造成心理疾病。真正的忍,是“忍无可忍”。就像虚空包容一切,大地承载一切,它们不会觉得要排斥什么,所以也不需要忍耐什么。 《瑜伽师地论》论及忍辱时,让我们作五种观想。 一是宿生亲善想。想着众生曾和我们互为亲人,既然是对于亲人,我们还有必要计较吗? 二是随顺唯法想。生命只是五蕴的聚合体,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加上错误想法,其中并不存在什么你我之分。在这样的混乱中,人人都像烦恼波涛中的落水者,浪打向哪里,就身不由己地冲向哪里。所以,当他人对自己怀恨或加害时,我们要知道,这种嗔恨其实不能代表对方,只是烦恼的波涛在作怪,使双方都成为这种情绪的受害者。这样观察的话,就能于对方心生同情,而不是因为自己受害而生气,而委屈。当我们把其中的“你”、“我”抽掉,如实观照一切时,就没什么非气不可的理由了。 三是无常想。生命是无常的,不论谁是谁非,终归都要死亡。你计较也是无常,不计较也是无常,何必为此费心,何必为此苦恼呢? 四是苦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都被种种痛苦所逼迫,包括环境带来的痛苦,色身带来的痛苦,烦恼交织的痛苦。正因为大家都在痛苦中,更应该互相体谅,互相扶持。一个状态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处处与人为难的。只有心怀怨恨,才会像随时就要爆炸的火山那样,一触即发。如果我们和他计较,也将被巨大的愤怒烧灼,被蔓延的怒火点燃,结果只能是苦上加苦。 五是摄受想。作为发起菩提心的菩萨道行者,已经发愿将一切众生作为救度对象。所以,除了那些对他们有利的事,别的都不应该再做。 当我们面对逆境时,如果能从这几方面进行思考,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事了。佛教所说的忍辱,不是生气后再去忍耐,而是当下就以智慧观照它、超越它。当内在的愤怒被解除之后,外在的敌人也就随之消失了。为什么会有敌人?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怨恨。只要解除怨恨,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敌人。那样,不仅我们自己安然自在,周围的人也会感受到这种祥和的气息。否则,就会以怨报怨,使世界充满仇恨和暴戾之气,导致流血、冲突乃至战争。正像佛陀所说的那样,唯有慈悲才能止息怨恨,化敌为友,而怨恨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 此外,我们还要克服修行过程中的种种考验。闻法会懈怠,禅修会昏沉,拜佛会劳累,念佛会疲倦,其中有身体的障碍,也有心理的障碍,不少人就因此退却了。但我们要想到,世人为了生存尚且要起早摸黑,奔波劳碌,其间还难免造作恶业。我们现在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脱,如果不付出一点代价,能有收获吗?尤其在初修阶段,特别需要忍耐,需要和不良串习斗争。但这些努力将使我们拥有全新的人生,是非常值得的。有了这些认识后,就会对忍辱生起意乐,以正确的观照面对怨家,面对逆境,面对修行中的种种考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