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交换并不容易进行。因为我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一旦触及这种保护机制,我执会制造无数阻碍,有直接的抗拒,有间接的推脱,甚至会有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我们心安理得地继续守卫“自我”的领土。怎样才能进行对治?同样需要从观念进行调整,需要思考我执的过患,思考利他的好处。 《道次第》告诉我们:“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世间一切罪恶、痛苦和烦恼,都是源于自私,源于对自我的错误执著;而一切利益、功德和快乐,都是源于利他,源于对众生的无私帮助。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在乎自己的人,越是活得不开心。因为他们永远觉得自己在吃亏,觉得自己受了损失,觉得自己占的便宜还不够多。在这样的思维怪圈中,怎么可能快乐起来?反之,佛菩萨为什么能成就无量功德?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自己,唯有众生。有句话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当我们放下“自我”的时候,并不会因此失去什么,而是会拥有整个世界。 认识到我执过患和利他功德之后,我们难道还想继续烦恼吗?难道不想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无量功德吗?这就必须对心进行调整。一方面,将在乎对象锁定为一切众生,而不是那个被宠爱已久的“自我”。因为那种在乎只会为烦恼提供更多滋养,使之更坚实,更顽固。另一方面,则是将对众生的冷漠转向自己。这不是说,我们不再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是不再理会“自我”的种种诡计和要求,不让它有可乘之机,不让它有发展壮大的食粮。久而久之,这个得不到养分的“自我”就会逐渐萎缩,不再有兴风作浪的能量。 自他相换的修行,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摧毁我执。因为我执和利他是两个此消彼长的对手。当我执强盛时,就很难提起利他之心。反之,当我们全身心地利他时,我执就没有什么出场机会了。所以,在印度和XZang的修行传统中,都很重视自他相换的修行。除了座上观修之外,我们更要在座下付诸实践。把这个五蕴色身当做难得易失的利他工具,用来广行六度,利益有情。
当我们通过七因果和自他相换的思维发起愿菩提心后,为了巩固这一愿心,必须对十方诸佛及六道一切众生进行宣誓,也就是受菩提心戒。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诸佛的庄严承诺,对众生的庄严承诺。当我们作出这份承诺后,就没有理由寻找借口了。否则,凡夫心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寻找借口。只要不想干的事,只要和“自我”相违的事,总是能找到很多理由。宣誓的作用,一方面是对愿心进行强化,一方面是杜绝退缩的后路。 1.传统依据 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世俗发心者,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拕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世俗发心,即愿菩提心。发心时,须请求一位具格菩萨作为证明,以至诚心发愿:“我某某人,从今天开始,为利益众生而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此之后,凡是我所修习的六度等一切善行,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果。”因为只有成就佛果之后,我们才有更大的能力来帮助众生,利益有情,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2.正授仪轨 (一)请 师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今亦如是,请阿遮黎耶证明,我今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三请) (二)唱香赞 (三)戒师开示 (四)请 圣(和尚领发心者念)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五)大乘皈依(和尚领发心者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