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相换的修法,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也就是将爱著自己的心转向众生,将舍弃众生的心转向自我。因为在发菩提心、修利他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其他,正是那个根深蒂固而又有着种种诡计的我执。自他相换,恰是直接对治我执的殊胜法门。 我们有一点小小病痛时都觉得难以忍受,如临大敌,但对众生的死活却置之度外。因为我们只在乎自己,只觉得自己重要。这种自我的重要感,就是我执。当这颗心被自我占据全部空间时,对众生自然是关闭的,是无法相应的。那样的话,怎么可能体会他们的感受?怎么可能与之同甘共苦?而菩提心的修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这就必须摧毁我执,将众生纳入心中,切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真正需求。关于自他相换的修行,也可以从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思维自他平等,化解彼此分别。 这是修习七因果的前提。如果有强烈的自他对立之心,便无法修习平等的慈悲。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所谓的自和他只是人为设定,是我们附加的标签。在本质上,我们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无分别的。具备这一心行基础上,才有可能修习广大的慈悲。
第二步,思维我执的种种过患,从而对治串习。 众生时时都在关注自己,在乎自己,但这种感觉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心因为这种在乎宁静了吗?我们的生活因为这种在乎幸福了吗?我们只在乎自己,同样的,别人也只在乎他的感觉。如果每个人都执著于自我感觉,那么,感觉和感觉就会出现冲突,造成对立。 所以说,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我喜欢,所以要占有;因为我讨厌,所以要抗拒,这就使我们总是徘徊在爱嗔和由此带来的痛苦之中。同时,我执还会造就我慢等种种习气,总觉得自己胜人一筹,摆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的人,人们肯定不愿与之交往,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我执还会导致不择手段的行为,为了维护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造作恶行。可以说,我执是世间一切不良行为乃至犯罪的根源。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怎么过日子呢?事实上,没有我执,并不影响你吃饭,不影响你走路,也不影响你和别人交往,一切仍可正常进行,但生活却会因此变得简单,变得健康。相反,一旦加上“自我”这个烙印,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复杂而扭曲,让我们患得患失,总怕这个“我”吃了亏,上了当。 那么,我们所爱的这个“自我”,这个让我们处心积虑为之效力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多数人并不了解。从佛法角度观察,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包括物质部分的色蕴和精神部分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色身是由父母给予的遗传基因加上饮食滋养而成。但从识去投胎的刹那开始,就把这些物质当做是“我”,然后执著不舍。我们现有的情绪和想法更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所有这些原材料,哪一样是属于“我”,哪一样具有固定不变的特质? 生命就相当于一个系统。我们总以为,系统中所有的表现都代表着“我”。当我们生气时,就觉得是“我”在生气。既然是这个不容侵犯的“我”在生气,大有必要让这个气生得更强烈些,更持久些,更引人瞩目些。当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也不考虑这种愿望是否健康,是否有益,只要是“我”想得到,就应该得到。而得到之后,又想着进一步超过别人,却不考虑这种要求是否现实,是否有益。我们的很多不良情绪,就像心灵肿瘤一样。当身体出现肿瘤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地寻医问药,积极治疗。但心灵产生肿瘤时,我们却往往熟视无睹,似乎那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合理而自然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在为这个肿瘤提供养料,使之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佛法所说的无我,就是帮助我们摆脱对“我”的错误执著。如果能以般若智慧进行观照,就会发现,五蕴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工具,可以用它来工作,也可以用它来修道,用它来服务众生,用它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功德。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就要及时排除系统出现的一切故障,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才能使之发挥最佳性能。但很多人却因为使用不当,反而沦为工具的奴才,被“自我”的种种迷乱感觉所左右。修习无我,首先就要把这个系统当做客体看待。当念头现起时,不是一头扎入其中,而是将之作为观察对象,就像你在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对起心动念都能了了分明,却不陷入其中。那样的人生,就会因放下而超然,因无住而自在。所以说,没有我执一样可以生活,而且可以过得更好。
第三步,思维爱他的利益,生起爱他之心。 或许有人会说:我凭什么要爱别人?凭什么要发菩提心?发心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也是很多人不愿利他的主要障碍。对于凡夫来说,利益是作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参照。带来利益的事,不必提出要求,自然有人趋之若鹜;不能带来利益的事,即使再三动员,也很难有人自觉完成。这就需要通过观修来认识,爱护众生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一旦了解这些,爱他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动选择。就像那些投资者,为什么会那么心甘情愿,甚至争先恐后地付出?正是他们已经了解到,唯有暂时的付出,才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那么,爱他究竟有哪些利益呢? 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就不会造作杀生、偷盗等种种恶业,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就会修习布施、忍辱等种种善行,从而招感未来的快乐果报。如果我们爱护众生,也能得到众生的回报和帮助,由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爱护众生,对他人的成就由衷随喜,而不是引发嫉妒、嗔恨等不良心态,就能时时欢喜,时时自在。如果我们真正把爱他和利他落实到心行,就能使慈悲与日俱增,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这是世间最大也最究竟的利益。 认识到关爱众生的意义之后,还要让心长久安住其中,并将这种状态带入生活。因为利他不是口号,不是说一说、想一想就能完成的,必须落实到行动中,才能使众生由此得益。同时,使我们通过利他善行来巩固慈心,长养悲愿。
第四步,思维自他相换的利益,修习自他相换。 所谓自他相换,就是将我们现在珍爱和舍弃的对象进行转换。通常,人们总是以爱著、在乎对着自己,以冷漠、舍弃对着众生。菩提心的修行,是要将这份爱著自己的心,转而爱护一切众生;将舍弃众生的心,转而舍弃自我的重要感。换言之,就是把心目中自己的地位和众生进行交换,进行对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