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 其次为化相三宝,即三宝在世间的化现。其中,以应化于世、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以佛陀四十九年宣说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义理为法宝;以佛陀在世间度化的僧伽为僧宝。化相三宝体现了佛陀教化众生的相状,代表着三宝在世间的出现,标志着佛法在娑婆世界的发源。我们今天能够修学佛法,便渊源于化相三宝。 第三为理体三宝,即究竟意义上的三宝。其中,佛是觉悟,其品质为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一切经教和修行法门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故法的究竟处为空性而非经教。僧是指贤圣僧的品质,即无漏智慧和解脱。理体三宝乃三宝所以为“宝”的真正原因。 第四为一体三宝。三宝虽然内容有三,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体的。佛的实质是觉性,法的实质是空性,僧的实质是和谐。所谓和谐,在事相上指六和,在理体上指生命内在本具的高度和谐,即觉性与空性不二。就不同侧重而言,三宝虽有觉性、慈悲、空性、解脱等区别,但这些要素原是不二的,所谓明空不二、空悲不二、觉性与解性不二。从究竟意义上而言,没有离开觉性的空性,也没有离开觉性的慈悲,更没有离开觉性的解脱。之所以分开说明,只因这些品质须在修行过程中分别培养。如成就慈悲便须发菩提心,否则,即使见性也难以圆证空性,不能成就大悲,如声闻也证得空性,却灰身泯智,趣向寂灭。 第五为自性三宝。从实质上,自性三宝与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是无别的。所不同的,是就凡夫众生而言。认识到在生命某个层面具有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无疑会给众生在修行上提供极大信心。关于自性三宝的内容,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可见,一切众生无不具备自性三宝,只待开发显现。 三、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 通常,学佛者往往偏于住持三宝,执著佛像、经书和现前僧团的师父,反而忘却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自性三宝。若仅仅停留于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是流于表面的,不得真实力用。而某些“禅宗行者”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教,皈依外在三宝”?须知,自性三宝虽存在于生命的某个层面,但要通过相应的修学实践才能认识这一层面。就象深埋地底的矿藏,不经过勘测和挖掘,将一如既往地长眠地层深处,乃至亿万年,不能发挥丝毫作用。因此,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其实,生命内在的三宝与外在三宝本是一体的,只因我法二执将其分开。无论是排斥外在三宝,还是执著外在三宝,都将成为开发内在三宝的障碍。一旦破除我法二执,便不存在内外之别了。 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有多深。有一分认识,修行便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认识,修行才会有圆满成就。就象开采矿藏,若只勘测到局部内容,即使将此局部完全开发出来,终归是有限的。唯有深入发现全部宝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开发它、使用它而无一遗漏。更重要的是,这一宝藏不仅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为世间带来光明。所以,真切认识三宝内涵,是修习皈依的重要前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