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思敬”所带来的利益。可惜的是,现代人的劳动观念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很少有人认为工作是快乐的,社会上普遍认为,劳动是为了挣钱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快乐可言。只有休闲才能带来快乐,所以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用最少的劳动赚取最大的报酬,都在争取每周的工作时间再少一点。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很少有人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了。 六、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 九思最后的三项,“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是讲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事项。要随时随地防止这三类有色眼镜,这叫防非。 为什么有疑惑呢?这是来自于愚痴。为什么会有忿恨呢?忿恨来自于嗔心。得,要做有所得,来自于贪心。贪、嗔、痴,这是三大类有色眼镜,也叫三毒,影响了我们做人做事,影响了我们的觉照力。所以要随时随地注意到它们。 要怎么注意到它们呢? “疑思问”,有疑惑就不要轻举妄动,首先要反省,要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就要向善知识请教,这个疑惑就能破除。“忿思难”,发脾气要考虑后果,一考虑后果,注意到发脾气不好,气就消掉了。“见得思义”,见有所得,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是否有贪心。贪心、嗔心、愚痴心,这是三类有色眼镜,会使我们的事情做不好。对境、态度、行动,这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三个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里面,都会不知不觉的带上这三类有色眼镜。 贪嗔痴三毒,在儒家被称为“物欲”,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工夫来消融。 (一)何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大学》的最核心内容。 “格物”的物,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第一类是对主体(我们自己)的观察,包括观察我们的身体(身),情感情绪(心),思想观念(意)等;第二类是对客体(外境)的观察,包括家,国,天下。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符合事实,而不是臆测和妄想,这就要身临其境,直接和各种现象“面对面”。格物就是与事物“面对面”,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验。格物的下手处从观察自己开始,即内观。具体下手处从观心或观身开始均可,但是对于刚起步实修的人,建议先从观身开始。原因是,身的现象比较明显、粗大,便于观察。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境家国天下的观察。 致知,就是在深入观察中逐渐清除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知,生起真知灼见,看清事情的真相,看清生命的本质。真知灼见最究竟的地步,就是观察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消除不正确的观念,获得真知灼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反复观察,看清生命,看清世界的本质。格物致知的目标,就是要看到生命现象,以及万事万物的真相,了解我们的生命,乃至于万事万物的运行方式。 (二) 对待烦恼的四种态度 前面谈到,贪、嗔、痴,这是三大类有色眼镜,也叫三毒,是人类的根本烦恼,影响了我们做人做事,影响了我们的觉照力。所以要随时随地注意到它们,不被它们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所以,格除这些“物欲”成为格物致知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待这些物欲烦恼,归纳起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随”,贪嗔痴的烦恼一旦起来,完全被它们控制,没有丝毫自主权,随着这些烦恼漂流而去。此谓之“随”。 二是“顶”,烦恼升起,用意志力去对抗,竭力压制,此谓之“顶”。这样做并不总是成功,往往会有反弹;并且久而久之,这种压制的心态会导致身心的疾病。这是一种不太高明的“忍辱”。 三是“丢”,顶不住只好逃避,不敢再次面对烦恼。都市里的宅男宅女,酒吧歌厅里流连忘返的人,其中很多人其实是在逃避。此谓之“丢”。 前面三种态度,我们都不太提倡。我们提倡的是第四种对待烦恼的态度,即“不顶不丢”。这是一种全然接纳的人生态度,对待烦恼先接纳,然后运用智慧去观察,去发现它们的真相。原来一切烦恼都是纸老虎。 (三) 以譬喻来说明格物致知 第一个譬喻,黑暗体验。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从一个明亮的地方忽然来到黑暗处,开始的感觉往往是心中有些紧张,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只要放松下来,或者闭一闭眼睛,再睁眼适应一会儿,便会发现其实在黑暗中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的。黑暗譬喻我们的烦恼,乍一看似乎很强大,然而只要放松下来,以接纳的心态包容它们,观察它们,便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第二个譬喻,庐山云雾。 庐山烟雨是一大景观。苏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云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远看似有,近观实无。远远看去,遮蔽视线;靠近观察,却了无所得。烦恼亦复如是。 第三个譬喻,主人与客人。 客人的特点是,来来往往,不在此处久住;主人则不同,他会在此处久住,接待客人。即便偶尔外出,晚上一定返回。运用这个譬喻反观内心,烦恼幢幢往来,生生灭灭,不会长久安住,所以是客人;而那个知道烦恼升起,也知道烦恼灭去的,他不在烦恼里,是主人, 阳明先生谓之:“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主人。良知不是烦恼,他可以接待烦恼这个客人。 第四个譬喻,高空观云。 阴雨天乘飞机的体验是很奇妙的。在地面的时候,仰望高空,乌云密布,好像整个世界都阴郁压抑;而当飞机穿过云层,飞到高空,从高空俯视的时候,发现晴空万里,一朵朵云层如绽放的棉花一般美丽庄严。云层譬喻烦恼,晴空譬喻良知,当我们陷入情绪之中的时候,就好像从地面仰望高空,只能看到乌云;而良知觉察到我们陷入情绪时,主人便回来了,他自然会接待客人。主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人,客人便自然只能是客人,而不再喧宾夺主。乌云就成为可以欣赏的景致,烦恼原来是菩提。 (四)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 下面以处理贪嗔痴三毒烦恼为例,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贪嗔痴烦恼的升起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这时恰恰是做工夫的最佳时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