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二)(2)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 佛教 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没有什么智慧。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凡夫僧,谁呢?「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真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不会的。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凈就是清凈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尝闻」:我常常听见你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入道要门」:你想要修道,这个要紧的门径是什么呢?「发心为首」:你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你要先发菩提心,这才是最要紧的。「修行急务」:你修行,这个最要紧的你应该懂得的,就是什么呢?「立愿居先」:一定要发愿。你若不发愿,你就不能修行;你修行,那都是假的。因为愿你也不敢发,你还修什么道?你所谓修道,那都是在骗人呢!你若真正想要修行,为什么不敢发愿呢?所以说立愿居先,你要先立一个愿。

「愿立则众生可度」:你有了愿在那儿来支持着你;你若没有愿,你就是这么样子,说:「我修行,我修行。」啊!到时候就忘了,到时候就不记得了,所以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你若能自己有了愿力,就像你有个船了,你才能度人;你若没有船,你怎么能度人?那个愿就像一个船似的。「心发则佛道堪成」:你要发菩提心了,你才够成佛的资格;你若不发菩提心,你就没有机会成佛。所以这说得都非常地恳切,非常地要紧。

「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剎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六道轮回--天道、人道、阿修罗这三善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你还在这里头转来转去。你就是做什么善事,或者升天,或者做人,享福报,这没有什么大意思的,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虽然说你也吃斋啊,也念经啊,也念佛啊,「总是徒劳辛苦」。你就是用多少功,都是自己在那儿徒劳无益,很辛苦的;你就修什么法,也是不究竟的。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