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 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 人,生存在这流转的世间,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恼所困扰,要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便要修行,将第八识的恶种子转化成善的种子;因为恶的种子会生出恶的行为,善的种子会生出善的行为,所以转恶的种子为善的种子就是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识如何转呢?是向内转抑或向外转呢?举例如下: 有两人同时服务于公家机构,一位个性温和柔顺,一位性情急躁暴戾;当两人同时受到民众的无理取闹时,前者能平心静气地应付并解决问题,后者则因不能忍受,嗔心一起,使得情况恶化,问题反而不能解决。如果说无理取闹一定会使情况恶化,问题难解,那么前后者应该都会有同样的后果产生,但事实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而逞一时之勇的凡夫却将小事酿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环境的苦乐染净等,是操之在我,而非别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创造各人的世界。所以地藏菩萨虽处地狱,却能庄严国土;维摩居士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虽处居家而能不著三界。 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如果环境是心外实有,那么生活在同样环境之下的每一个人,应该有著相同的感受。事实上,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并无实在意义。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唯识家说:“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所以“转识成智”的目的就是将凡夫的迷执烦恼根源──妄情妄识,转化成清净无垢的圆满智慧;化苦为乐,体证唯心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法乐,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 贰· 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 关于“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在《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等唯识论著中皆有记载,略述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说:“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 《俱舍论》卷四说:“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卷十五说:“四、从见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见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修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 《唯识三十颂》第二十九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以上所引内容,都是以“转依”来表达“转识成智”。“转”,是转舍、转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所依指的是第八识。此识藏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二粗重),也藏有无漏智的菩提种子。欲修佛道,必须把第八识中“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种子”舍弃了,方能亲证得二种转依果──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就是无漏的菩提真智,达到所谓的“转依”──转识成智。 以下引《成唯识论》和《八识规矩颂》述“转识成智”的次第。 《成唯识论》卷十说:“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八识规矩颂》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以第九颂说明第七识的转智: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