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尊重,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则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 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甚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转趣向三处,即回向实际(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能除狭劣障,生广大善,俾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 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未到决定即刻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 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凸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及净业助行的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往生净土后,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正真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诚如《无量寿经》(唐译)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