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别释。(分四)己初释蕴处界。己二释十二因缘。己三释四谛。己四释智得。 己初释蕴处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者。承上起下之词。以发明诸法空相。不生灭等之故。故无色受等也。空中者。即空相之中。以真空实相。本离一切凡圣等法。故无蕴处界因缘修证之相。至于般若空中。空性尚不可得。况有蕴处界等法。故云无也。盖无。非同龟毛兔角之无。乃即一切相。离一切相为无。以妄情一息。凡圣见销。真空独露。故无蕴处界等可得。无色至行识。是无五蕴也。无眼耳至触法。是无十二处也。无眼界至无意识界。是无十八界也。此合六根、六尘为十二处。(根以能生识为义。尘以染污情识为义。)合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在内为六根。在外为六尘。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以界别为义。谓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如眼以色为界。耳以声为界。乃至意以法为界。眼不能越色有见。耳不能越声有闻。乃至意不能越法有知。色以眼为界。以色必眼所见。非声香等能对眼故。乃至意以法为界。以法必意所知。非声香等能对意故。眼识界。是眼家之识必依眼根始发。非依余根能发。而眼亦不能发声香等识。故此为别。余可例知。)○乃至者。是举其始末。而包括其中也。此蕴处界。名为三科法门。法门虽三。总色心二法开合不同。佛为迷心不迷色人。说五蕴法。合色为一分。开心为四分。(受、想、行、识。皆心分故。)为迷色不迷心人。说十二处法。开色为十分半。(谓内五根。外六尘。法尘半分故。)合心为一分半。(谓意根一分。法尘半分。)为心色俱迷人。说十八界。开色为十分半。(准上应知。)开心为七分半。(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加意根一分。法尘半分。)如来逗众生机。说此三科法门。各随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今此般若真空门中。都无是事。是故言无。正显真空实相。体非质碍、领纳、审思、造作、了别、积聚之相。故无色受想行识也。真空实相。体非根尘能入所入之相。故无十二处也。真空实相。体非根尘识别之相。故无十八界也。 己二释十二因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名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无明者。昏暗义也。(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盖真性。无妙觉之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大般若经云。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何等法无所有。谓蕴处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著断常二边。由此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谓过去身口。造作善不善业。故名行。)识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为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神识。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从托母胎。至第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是为名色。)六入者。六根也。(从名色后。至第七个七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处。)触者。触对也。(从出胎已来。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然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故名为触。)受者。领纳也。(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外六尘。触对六根。即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然犹未能起淫贪等心。故名为受。)爱者。贪爱也。(从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贪于淫欲诸境。及胜妙等事。然又未能广□追求。故名为爱。)取者。求取也。(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驰求。故名为取。)有者。后有也。(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为有。)生者。受生也。(今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为生。)老死者。衰坏也。(谓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衰已还坏。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为缘。三世相续循环。无有间断。如轮回转。故曰轮回。始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而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此是生相。即凡夫法。名流转门。若缘觉人。悟此诸法缘生。而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此是灭相。即缘觉法。名还灭门。若以般若观慧。照了无明。体性皆空。无生灭相。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言无无明。是举流转初相空。亦无无明尽。是举还灭初相空。乃至无老死。是举流转末相空。亦无老死尽。是举还灭末相空。尽、即灭也。此盖举其始末空。而该其中。以显般若真空。体非流转还灭之相。故无十二因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