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赞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3)

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彼岸到。若顺此方之文。则云到彼岸。是究竟诸法实际无余之义。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苦海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般若如船筏。故其行深般若者。照蕴空、无明灭。见烦恼即实相。生死即涅槃。超

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彼岸到。若顺此方之文。则云到彼岸。是究竟诸法实际无余之义。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苦海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般若如船筏。故其行深般若者。照蕴空、无明灭。见烦恼即实相。生死即涅槃。超二死海。至三德岸。名到彼岸。其迷般若者。种种分别。妄执身心为有。遂失慧光。不了诸法实相。名住此岸。故华严云。我观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以要言之。但有纤情未尽。便隔彼岸。凡圣情忘。即彼岸到。无别以为到也。

心者。譬如人心。为四大百骸之要。喻此经为六百卷般若所归之宗要。若达此经。则六百般若朗焉。有以此字为中心之心。谓此经在六百卷之中心。谬也。或有以为真心之心。然六百般若。皆谈真心。非独此经。以般若即心也。心有体用。实相是体。观照是用。以用归体。即名到彼岸。故起信论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自心即体。起信即用。还信自心。即是以用归体。华严别行钞云。智是理用。理体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真智即实相般若。理即真空之理。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入是以用归体。况性相空宗各异。宁容浑滥。而六百般若。皆一无相空宗。是般若即真空体。故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故说智慧足矣。更不别说心性。若说心性。则成实法。一涉实法。便非空也。或谓是萨婆若心。原非经旨。以心外无般若。般若外无心。心无形相。故说般若。是为最玄最妙。何用更言心乎。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翻为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今人尚略。故单言经。经即教也。是佛所诠之教。而训常、训摄。常以不变为义。谓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摄谓贯摄玄微。以开未悟。同出苦津。而登觉岸。故有悟此经题。则彼岸到矣。(别行钞云。若有解华严经题七字之义。即一部之功。已过半矣。∴音伊。)

乙二释译人名。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是国号。三藏即经律论也。法、轨也。师、范也。谓能为轨范。以法训人也。玄奘是师法号。本名_。俗姓陈。乃汉太丘仲弓之后。慧英处士之子。母梦白衣人而诞。年十一。从兄长捷法师出家。日授精理。至十三。便升讲座。词理妙尽。自惟此土经法未殚。遂往西天。学通三藏。赍经律论梵筴归唐。奉诏译为华言。此心经前后共有六译。今所释者。正奘师所译之本。言译者。传也。谓传彼西天之语。而为东华之言也。

甲二正释经文。(分二)乙初显说般若。乙二密说般若。

乙初显说般若。(分四)丙初因人显法。丙二正示法空。丙三依法修证。丙四结赞功德。

丙初因人显法。(分三)丁初能修之人。丁二所修之法。丁三修证之位。

丁初能修之人。

观自在菩萨。

此五字。有通。有别。上三字。是别名。别诸菩萨故。下二字是通号。通诸菩萨故。○梵云婆卢枳底湿伐罗。华言观自在。若云阿耶娑婆吉低输。华言观世音。梵本自有两名。以经各旨。所宗不同。若从耳根悟入。如楞严经。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大悲经。菩萨闻咒。即超八地。斯皆从耳根悟无生忍。名观世音。从体起用。故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六根互用。故现千手眼。照护群生。今经从眼根证入。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名观自在。然此有能所自行化他之义。观字。若作平声。即属能观。世音。属所观。即所化机。故法华经云。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即能所化他也。楞严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此兼眼耳二根。故云观听。并属自行。大悲经。兼观音自在二号。即属自他。若准温陵释。观音者。观世言音、圆应圆悟之号。此亦兼自行化他。然自行边。观字应作去声。谓此菩萨用般若观慧。照见五蕴。身心空寂。度诸苦厄。即生死解脱。得大安乐。故云自在。交光云。观字随俗虽作平声。理实去声。良以纳声为闻。达理为观。特取达理。故于音声不言闻。而言观也。复须知因中名自行。果上是化他。然菩萨以利为要。必兼化他。方应菩萨之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