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沙弥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管理学

管理学,能力

    这是我刚进寺院成为一个小沙弥时,我的师父教我如何做管理工作的。从中可以看出寺庙教育的特色,以及寺庙是如何锻炼人的思维的。 

    徒:师父,我以后还用得着管庙吗?

    师:怎么就不用管庙呢?”

    徒:我还是读书吧!

    师: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只读书不做事,那读书有什么用?

    徒:很多事情,我不会做怎么办?

    师:管理不是要什么事都自己做,如果是那样,就不叫管理了。

    徒:不做事还叫管理?

    师:管理就是自己想做更多的事,请别人来帮忙。

    徒:别人愿意吗?他们凭什么要帮我呢?

    师:凭的是一致的信念。寺院里的师父都在尽心尽力地发心做事;很少因为个人得失而闹情绪。社会上的人工作,目的是要养家糊口。我们出家人不一样,我们有信念,为了这个信念,我们可以抛开一切,即使是生命,也不会吝惜。而且,出家人做事,是为了更多的人。现在,社会发达进步,困惑也与日俱增。我们出家人能帮助他们解脱内心的困惑。

    徒:怎么管呢?

    师:最糟的是用条条框框来管理,高尚的管理是管人心,让人自觉管理自己。

    徒:人不自觉,怎么办?

    师:要有完备的规约、制度做最基本的条件。要是连这个最基本的框架和共同遵守的规约都没有,就根本不要谈管理了。那些条条框框都是墙,总想出去的人,就总会碰上去;要是根本就没想越轨的人,那些墙对他们来说,就一点儿都不碍事,反倒成了安全的保障。

    管理最终要做的是关注人们的观念,导向他们的观念,改善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这就是管理人心。

    徒:管理是叫别人来帮我们做事,您能说得通俗一点吗?

    师:《管子》的头一篇是《牧民》,讲的就是管理民众的目的和方法。“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管理时要充分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以及他们在想什么,之后再把给予当作获取。这就是管理的根本核心。如果不了解这层含义,管理就复杂了,因为纠葛到了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之中而不能自拔。

    徒:如果管理是单纯的技术,是不是就容易了呢?

    师:相比较于复杂的关系、人情世故而言,已经简单多了。

    徒:技术怎么管?

    师:就拿西墙外李家的羊来说吧!你知道李家现在放了多少只羊吗?

    徒:才十几只。

    师:要是现在给你50只羊,你能放得过来吗?

    徒:能!

    师:100只呢?

    徒:也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