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如果没有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贱苦恼。 2.如《圣摄论》中云:「吝啬之人堕饿鬼,纵得为人亦贫困。」 3.《净戒阿笈摩》中亦云:「彼吝啬人守财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终堕饿鬼恶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 4.《圣摄论》云:「菩萨行布施,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无边受用,终能成佛道。」 5.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用不尽,受诸快乐。 6.《龙树诫王颂》云:「如法行布施,能净除诸障,对治方便中,以布施最胜。」 7.《入中论》云:「众生皆愿得欲乐,若乏资财乐甚难,资财由布施而来,故佛先说布施德。」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乃能进而置彼等于佛道也。 8.布施能纾解正在受苦之众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无上觉道。《菩萨藏论》云:「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圣宝鬘经》云:「布施者,菩萨之觉位也。」 9.布施的体性是以不贪着的心,将财物或所有广为施舍。 10.布施的种类可分三:财物施或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11.在家菩萨应以内外之所有用为布施。如《庄严经论》云:「菩萨之身及资财,无有不施他人者。」 12.若是出家菩萨则一切皆可施舍,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种法衣是不可用来布施的。 13.《入菩萨行论》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这是因为施舍三衣,就反而会损害他人的缘故。 布施的功德利益—二 海涛 辑 1.财施:又可分为不清净财施和清净财施两种。前者应当舍弃,后者则应勤修。 2.不清净财施又可分为四种: 二、不施不净之物者:《宝鬘论》云:「菩萨不应布施毒药,炽火,武器等对受者的构成伤害之物,或乞者为伤害别人而索求之物。」 三、对不净之受者,善萨不应布施。例如: 四、菩萨应避免不清净之布施态度。 3.清净之受施者有四种: 布施的功德利益—三 海涛 辑 1.布施之态度可由两方面来说:一是具有完美的意乐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条件去行布施。 2.具有完美的意乐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为了利益众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 3.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众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 4.布施的时候应该一直都心生欢喜。这是说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欢喜;在正行布施之时,心中十分清净;在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毫后悔之念。 5.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这是恭敬的去布施。 6.自己亲手去施与是说,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亲手付与。 7.行此布施之时,不要伤及自己的眷属及所有,这是不损害别人行布施。因为,即使财物是属于自己的,但如果施舍之时,眷属们会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 8.无畏施:是说佑护众生,使其从畏惧中得到解脱。例如于狮、虎、君王、盗贼、洪水等畏惧中,为之作依作救。 9.法施:可分为四点来说: 10.法施之物件(对象):是指受法者必须对佛法和说法者,尊重恭敬,对求法热诚和喜爱。 11.法施之意乐:是指说法者须断除不清净之动机和具足善良之意乐。 12.法施之内容:是说应该依照经典所示,无错谬地去说法。 13.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来求法,不可以立即就为对方说法。《月灯经》云:「法施应如是,若人来求法,初不为广说,亦不立即说,问善观妙机,若确属法器,不请亦说之。」 布施的功德利益—四 海涛 辑 1.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菩萨藏论》云:「舍利子!菩萨若知善巧方便,纵施舍少物亦获放大(指:功德)。智力而增长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故、以回向力而倍增无量布施功德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