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修净土诗》第十六、十七首(3)

好,然后在我们本土,我们中国有些大文人、大哲士,他们对净土法门也一往情深。这里提出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写诗写了几千首,跟东林寺很有因缘。据说他往生之后,他所有的诗文原稿都留存在东林寺的藏经楼

好,然后在我们本土,我们中国有些大文人、大哲士,他们对净土法门也一往情深。这里提出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写诗写了几千首,跟东林寺很有因缘。据说他往生之后,他所有的诗文原稿都留存在东林寺的藏经楼。当然现在都没有了。然后他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琵琶行》就是那个时候写的。江州就是九江。他在离东林寺不远的地方结了草房——白居易草堂,它有一副对联:已许虎溪云里卧,不争龙尾道前行。你看他那时候表达一种宗教的情怀:“已许虎溪”,“虎溪”就代表慧远大师,代表念佛法门,说明他当时一往情深要修念佛三昧。然后把世间的功名利禄全都放下,“云里卧”。 “不争龙尾道前行”,古人上朝的时候经过一个龙道,“龙尾”就是他排得还比较后。所以不再在官场上去混迹了,一定要修道。白居易他早年是修道家功夫的,他的归宿是蓬莱仙岛。以后由于病困多年,再就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他的信仰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就是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就谈到——有两句话: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乐天”就是白居易,他又叫乐天。他不再是蓬莱仙岛的客人了,他要凭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做主人,作菩萨,作佛去了。这就是“主人底事凭居易”的意思。

“公据何人问大苏”,“大苏”就是指苏东坡——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很有文才,对佛理也非常了解。他主要是在禅宗很有造诣,然而他与净土宗也有甚深的因缘。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把他母亲遗留下来的那些金银首饰变卖——就做功德,同时画了一张阿弥陀佛的画像。苏东坡在政场上宦海沉浮。由于他心直口快,率性天真,写的诗文可能也得罪了一些大官,所以常常被贬官。他被贬官以后南行,随身带的就是这张阿弥陀佛的画像。有人问:“你怎么带一幅佛像啊?”苏东坡回答:“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据。”说明他也有净土的信仰。但遗憾的是他太聪明了,聪明的人心就比较散乱。据说他临终的时候情况并不是太好。当时他临终的时候,他的学生赶紧请来了一位长老——径山长老——过去。径山长老一去就跟他开示,叫他保持正念,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然而苏东坡可能宗门下的气氛太强了,还在这里搞机锋转语了。他就说“西方极乐世界不无”——就是极乐世界是存在,但指指这心,“但这里着不上力”——说自己的心里着不了力。着不了力就着不了力,好友劝他更须着力,他还加句“着力即差”。你看看,就断气了。就说明他还不是具足真信切愿,还要用宗门下的那个东西再来搞一点什么花样。但是在生死岸边,你搞这些东西都派不上一点用场。那就有可能又随业轮转了,所以据有传闻苏东坡又轮回,到了明代就做袁宏道了。那能做袁宏道——作《西方合论》的,如果是他前身的话,还算幸运,他还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最终还是解决问题了。

所以省庵大师非常恳切的“寄语”,告诉那些聪明的人应该要老实念佛。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切聪明、文功武略、辩才无碍、著作等身,都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信愿念佛,感通佛力,才有真实的受用。你不念佛就解决不了问题,到了阎王爷那里,阎王爷是注重德行,注重你是不是有修行,他可不管你是不是“之乎者也”——“阎君应不爱之乎”——就是卖弄那些文才。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成都大慈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